显示标签为“哲学”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哲学”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11年1月20日星期四

思 ● 哲

























哲学是什么?这问题可以连哲学家也难以回答。而答案一定要理性的吗?

忘了是谁,引用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Novalis)的名句:
哲学,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家园” 来描述哲学。
这是我在十五岁刚刚开始接触哲学时,就碰上的这么一句“晦涩”开场白。

我之后都喜欢用这句话来捉弄那些问我何谓哲学的朋友,即使,
我当时依然领悟不着那名句背后的真正含义......

时光荏苒,眨眼和哲学走过了25个春秋,面对着这么一位旧雨,
无法说得上非常熟悉,情况是认识了一些,却也还陌生一些。
回想起当年令我愤慨进而誓言要搞清楚什么是哲学的那句精华,
如今总算有了一点点的感悟......

我差不多半生游子命,十三岁离乡背井,比很多人更早了解何谓乡愁,
不敢说自己是漂泊流浪,但远离家园看不到父母是真的让人不好受,
尤其在一个人静下来缅怀时更是感触良多,理由无他 --

那是我最初出发的地方,那里有抚育我成长的亲人,那是一种情意结;
把你的心肝,和那片土地溪水扭成了一个结。

然而,那个故乡与家园很清晰,不必“寻找”。
那么,哲学要寻找的是什么“家园”?

在宝石岛的夜晚,望着满天星斗,牵动着思绪,也指引方向,
所有的感慨油然而生。对着穹苍,突然感觉自己的渺小,生命的短暂。

人生于世,处在天与地之间;知天地而后修身,
哲学里头就天(本体论)地(宇宙学)的探索,
目的在于成就一个人;作为人,要安身立命,要安和乐利。

哲学本来就不提供答案,它只综合了几千年来人类因探知爱智而产生的想法,
一代一代的,不断顿促你去寻找你本身的答案。

通过哲学,我踏上了认识论这筏,再投身于浩瀚的形而上海洋,
望着满天的星芒,我已经感觉到心中涌现的另一股乡愁......

2010年2月28日星期日

理解哲学

怎样去理解哲学?怎样才可以真正的感悟哲学?

我一直觉得布鲁姆的认知领域分类法[Benjamin S. Bloom's Taxonomy of Cognition]
在哲学的理解上有帮助。布鲁姆的认知领域分类法把认知分成六个不同的层次:




















最高层 -- 评鉴 [Evaluation]

第五层 -- 综合 [synthesis]

第四层 -- 分析 [analysis]

第三层 -- 应用 [application]

第二层 -- 理解 [comprehension]

最低层 -- 知识 [knowledge]


最低层的只是知识的认知,认知历程向度是记忆,知道了记得了就好,
比如知道有许多的哲学基本范畴,知道了理想国是伯拉图提出来的等等;

第二层的理解就是了解讯息的意义,并进入了本质范围。
举例:读了“二元论”后能了解并解释,说明这概念的摘要;

第三层的应用指的是通过之前学得的概念,知识,
判断等执行在新的具体的情景,比如把“批判思维”用在日常生活中
需要理性思考的情况,把问题解决;

第四层的分析比较进阶了,就是把各个不同的范畴分解成更细的部分,
然后比较各个部分的关系与组织原理;
例子:分析唯物论系统与唯心论系统的异同点。

第五层到了综合,综合的结果是创造,用原有的知识,概念,
推理,判断等等元素组成新的体系,模式等。比如:马克思就是综合了
黑格尔的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综合出“唯物辩证法”。

最高一层叫做评鉴,以现有的客观的标准,加上自己的独特看法,
对事物知识,理论方法,作品材料进行价值判断。
举例:评鉴宗教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利与弊及对人生观的影响。

当然,第四层以上的认知领域不容易达到,必须要有更多的知识,
理解与应用的经验来支持。从事物概念的现象认识到理论判断的本质
理解都十分重要。其实,我说的不是一般人对哲学的自发性感受,
而是对哲学认知进行认真的系统化的理解学习。

所以,学习哲学,理解哲学,从基本范畴开始,一步一脚印呵~~

2010年2月23日星期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两人结合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须从上述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到底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Dialectical Materialism):
由马克思与恩格斯创立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Dialectics)相统一的哲学理论,
但是这个术语却是由德国工人哲学家狄慈根(J.dicigen)在1886年发表的文章中首次使用。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是---
1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 物质存在具有无限复杂的多样性和多姿多彩的运动形式;
3 时间与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4 物质运动有着自身的客观规律;
5 意识/精神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与属性,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6 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作用的普遍联系与永恒运动的过程中;
7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换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8 认识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9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0 唯物辩证法是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也是认识的规律和思维辩证发展的规律。


可以这么说:“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认识发展史的科学总结”~~


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
由马克思与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崭新的历史观。
恩格斯在1890年8月5日致 康-施米特 的信中首次使用这一术语。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是---
1 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
2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于生存的前提;
3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4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5 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等等。


所以,结合了这两大武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成了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理论之一。我年少时就是给马克思哲学迷着了,发现他的唯物辩证法和我的思维分析很靠近,加上坚决的反宗教情绪,主张人道主义,秉持人定胜天的想法,这股力量在我的精神世界中占据了好一段时间。

2010年2月19日星期五

哲学入门基本范畴系列(十)



反映论(Theory of Relection) 和 先验论(Apriorism)


〖反映论

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它主张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除庸俗唯物主义外,各唯物主义派别在认识论上都坚持反映论,
它的基本观点包括:
1.客观世界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它是认识内容的唯一来源;
2.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认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世界。

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人的感觉、概念、知识、才能,
和全部认识过程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并且是后天社会实践的产物。
认识必须通过实践来获得,也唯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世界与检验真理。


先验论
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它主张人类的认识先于客观物质、先于实践而存在。
“主观唯心主义
主张认识是对主观体验、感觉和心灵的把握;
客观唯心主义主张认识来源于某种神秘的精神实体。

历史上的代表哲学家有:
柏拉图 – 认为现实世界之外,有个先验的,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
康德 -- 认为人具有一种先验的,先于一切经验而存在的认识形式,
孔子 -- 认为有“生而知之”的“圣人”,
孟子 -- 认为有“不学而能”的“良能”,“不虑而知”的“良知”。


两种认识论的对立是由于唯物唯心两大主义阵营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的对立所导致。
唯物主义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必然同时坚持反映论;
唯心主义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必然同时坚持先验论。

哲学入门基本范畴系列(九)



感性认知(Perceptual Cognition) 和 理性认知(Rational Cognition)


〖感性认知

是认识的第一阶段,也就是初级阶段。它包括三种形式:
1.[感觉] – 是我们的感觉器官对外界事物的表面个别属性的
最初反映。
2.[知觉] – 是人对客观事物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
它为认知主体(我们)提供客观对象的完整映像。
3.[表象] – 是我们大脑对过去的“感觉
知觉的回忆,
是对曾经作用于我们感官的(客观对象的)形象的再现。

人的感性认知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


理性认知
是认识的第二阶段,也就是高级阶段。它包括三种形式:
1.[概念] – 是对事物一般特性的反映。
2.[判断] – 是对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和对事物特性的判定。
3.[推理] – 是由已经知道的然后合乎规律的推算出还未知道的一种反映形式。

判断与推理在理性认知中相互作用,我们经常通过对某些判断的分析,
综合然后再引出许多新的判断,而通过不断的判断与推理,
我们就能正确的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趋势,从而有效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哲学入门基本范畴系列(八)



原因(Cause) 和 结果(Effect)


揭示统一的物质世界中具体事物,现象之间“引起
被引起
的内在相互联系的一对哲学范畴。

〖原因

是造就或引起结果的现象。

结果
是原因所造就或引起的现象。

这种“产生
被产生引起被引起造就被造就的必然关系
在哲学中叫:因果律(Causation),探讨因果律的学说叫因果论(Causationism)。

原因与结果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还有相互转化的。
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它的原因,一定的原因也必然造成一定的结果。
原因决定结果,结果也影响原因,
因为作为这个原因的结果,也可以是另一结果的原因。

因果关系是客观的,并普遍的存在自然界,社会,思维领域中。
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这种物质世界普遍联系中的具体的关系形式。

注:哲学的因果律与佛教的因果律有相似点,但也有差异点。

哲学入门基本范畴系列(七)



绝对(Absoluteness) 与 相对(Relativeness)


是反映事物性质的两个不同方面的范畴。

〖绝对
是指无条件的,永恒的,无限的意思。

相对是指有条件的,暂时的,有限的意思。


这世上一切的事物都具有绝对相对两种不同的属性。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
就是说:没有绝对,就没有相对;同样的,没有相对,也就没有绝对。
绝对是存在相对之中的,并且由无数的相对来体现。

举个例子:整个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而每一个具体运动形式却又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存的。
这两种属性不是僵死不动的,而是互相渗透和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

这世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这是绝对的;
但是人类目前的认知有限,这又是相对的。

人类能通过获得越来越多的相对真理而越来越接近绝对真理,
但永远不能穷尽它。明白了这一点,我们的人生就可以更豁达。

哲学入门基本范畴系列(六)

本质(Essence) 与 现象(Appearance)

表示事物的里面与外表及其相互关系,反映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水平及深度的一对范畴。

〖本质

1 是事物的根本性质。
2 是组成事物的元素之间的相对稳定的内在联系。
3 是同类事物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是相对稳定的。

现象
1 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2 是事物的外部联系与表面特征。
3 是局部的,具体的,易于变化的。


本质与现象互为事物的里表,相互依存
相互统一。
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现象,
任何本质都是现象的本质。
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总是由现象(感性认知)到本质(理性认知),

现象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知;本质则只有在感知大量现象的基础上,
再通过我们的理性思维,分析、综合、改造、才能真正掌握得到。
如果只是光知道现象而不晓得本质,我们就会说: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2010年2月10日星期三

哲学入门基本范畴系列(五)





主观(Subjective) 与 客观(Objective)

是一对相互规定的哲学范畴。

〖主观〗
1 指人的意识,精神。
2 指不依据实际情况,单凭自己的偏见。

〖客观〗
1 指人的意识以外的现实存在的事物。
2 指符合实际情况,不加个人偏见的。


在现实世界,实际生活中,主观与客观相互依存,
相互作用的,它们的差别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主观作为对客观的反映,以客观的存在为前提,
没有客观就没有反映客观的主观,
所以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必须与客观相符合。

当我们说:必须客观的看待事物,意思是指“主观见之于客观”。

每个人的思想本身当然是主观的,但必须正确的反映客观事实,
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
并产生一定的思想,理论,计划等,
这些经过我们思维且付诸行动的当然就具有本身的看法,
但是当我们讲一个人看法不客观时,
意思其实是说她的主观认识不符合或完全不符合客观实际,
或者他的主观认识不正确或完全不正确。主观和客观是相互依存的,
如果完全依赖主观而忽视客观实际,他的认知尚保留在感性认知的话,
那么,他的论述将失去公信力及说服力。

哲学入门基本范畴系列(四)





一元论(Monism) 二元论(Dualism) 与 多元论(Pluralism)

是对世界本原作出不同回答的哲学学说。

〖一元论
确认世界只有一个本原,分为:
唯物主义一元论 -- 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统一于物质。
唯心主义一元论 -- 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统一于精神。


二元论认为世界有两种个自独立,性质不同的本原(物质与精神)。
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二元论也是身心平行论的哲学基础。

多元论主张世界是由多种本原构成的,可分为:
唯物主义多元论 -- 认为世界的基础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构成。
唯心主义多元论 --认为世界的基础是由无数独立的,精神性的,
具有自我运动的“单子”所组成,代表是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

哲学入门基本范畴系列(三)





可知论(Knowability) 与 不可知论(Agnosticism)

在第二个哲学基本问题中依据对我们的思维到底
能不能认识这个现实世界的不同答案可以分出两大阵营:

〖可知论〗主张世界是可知的。基本上蛮多的哲学派别
(几乎的唯物论和部分的唯心论者)都是倾向可知论的。

〖不可知论〗认为世界的本质不可能被认识。
典型代表有:休谟康德

休谟说:「人类认识不能超出感觉的范围,至于在感觉
之外的客观事物是否存在,那是无法知道的

而康德则认为人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哲学入门基本范畴系列(二)





唯心主义(Idealism) 与 唯物主义(Materialism)


在第一个哲学基本问题中根据对存在与思维自然界与精神
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不同答案可以分出两个流派:

〖唯心主义〗认为“思维/意识/精神”是第一性,“存在/物质”是第二性
或者说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由意识产生出来的,
没有意识就没有物质。

唯心主义可以分成两种形式:
1 主观唯心主义 -- 个人的主观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它产生万事万物。
2 客观唯心主义 -- 某种客观意识(如上帝,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唯物主义〗认为“存在/物质”是第一性,“思维/意识/精神”是第二性
或者说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需要依赖意识,是先于意识而独立存在的,
而意识不过是物质世界在人类大脑中的反映罢了,
或者是人类大脑物质的高度活动产生出来的精神现象,
意识是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的。

唯物主义可以分成三个发展阶段:
1 朴素唯物主义 -- 古老的唯物主义,中国古代的五行说(金木水火土),
古希腊人分别把水,空气,无限物,火及原子作为万物的本原,
古印度人认为世界万物是由地,水,火,风构成的,这些都是朴素唯物主义。

2 机械唯物主义 -- 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建立在力学,
数学的基础上,以机械力学的观点/规律去解释事物,
认为人也不过是架比较复杂的机械罢了。

3 辩证唯物主义 -- 结合了自然科学,逻辑学,黑格尔的辩证法,
费尔巴哈思想的现代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 并不是西方哲学历史中主要的争议,
基本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影响下的中国大陆哲学学习里头
不断强调的二分法。我早期学习哲学时就是给这种二分法混淆了,
以为不是唯物就是唯心,两大阵营查实不过是一大一小,
而站在唯心主义这边的占了90%~~ =.=

2010年2月9日星期二

哲学入门基本范畴系列(一)




思维(Thought) 与 存在(Existence)

〖思维
,有两个意义,
1 是指和
物质相对,和意识 同义的范畴,
2 是指和
感性认识 相对,和[理性认识]同义的范畴,
简单来说,是指我们的精神现象,我们的所思所想。

存在,有两个意义,
1 是指和
思维相对,和物质同义的范畴,又或者说是我们所理解的,
在人的
意识之外的,并且不依赖于它们的“客观实在

2 是指和
相对,和同义的范畴,不过一般上在哲学的学习上,
存在泛指物质,或是对一切物质客体的共同属性的抽象概括。

学习哲学




哲学对许多人来说是最闷最不感兴趣的知识,
为何?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认为哲学晦涩难明。
其实哲学可以是容易入手的学科,这视乎你如何入门。
很多人一接触哲学就从哲学著作下手,比如拿起一本
阿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学》或者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
看了几行已经眼皮下垂,再看下去准是脑充血。
这也不难怪,因为那些哲学书是写给专家看的。。

学习哲学的途径很多,就我个人经验与看法,
我是依照下列步骤:
1. 先了解哲学的基本定义
2. 了解哲学的的基本问题
3. 了解学习哲学的好处
4. 了解哲学的基本范畴与概念
5. 了解哲学史与相关哲学派别
6. 了解相关的哲学书目
7. 进行哲学疑难问题的探讨与交流

其中步骤4至6可以循环进行或同步进行。
一步一脚印,只要循着次序渐渐的认知,哲学就压根儿不是难题了。

2010年1月26日星期二

哲学分类法

有人想研究哲学,但是哲学范围太大,无从下手。
我在这里稍微整理一下,把一些哲学家对“哲学分类”的见解
和大家分享~~ ^__^



























2010年1月13日星期三

我的藏书 - 〖西方哲学史〗(学术版)



































































主编:叶秀山,王树人
出版:凤凰出版社
书号:ISBN7806436766

购买地点:中国北京
购买日期:二零零六年八月
阅读进度:20%左右




中文哲学界,中文哲学书籍的一大创举,
2005年哲学史丛书的巨作:〖西方哲学史〗(学术版)


三年前的夏季,我从网络上得知这个消息,
兴奋了很久很久。我十六岁喜欢上哲学这咚咚,
这么多年来也买过不少哲学史丛书,也翻烂了几本,
但是第一次看到八卷十一本的西方哲学史。
心里想:这一定是许多专才呕心沥血之作了。

再看看主编:叶秀山,王树人
分卷作者有:姚介厚、黄裕生、尚杰、谢地坤、江怡。。
都集中了一代优秀的中国哲学家来写这部巨著,
份量可真不小。作为中文哲学书的大部头,
这套书应该有很高的阅读与珍藏价值,
虽然价钱要整500多人民币,但我还是充满了期待。

然而我知道,像这种套装书,加上是哲学类,
超级冷门,本地书商应该不会拿进来。
先去“学林书局”查询,果然不出我所料--没有~
于是想从网络书局下订,但是看看运输费,
蛮吓人的,不划算~ 怎么办呢?

在这个时候,想起了衡河图书公司的老板,
他是北京人,每个月都吉隆坡--北京飞一趟。
不如就叫他帮个忙,替我从北京引进一套。
李老板很爽快地答应了,我乐开了怀~~~ ^__^

初秋时分,接到李老板的电话,说我的书到了!
十一部硬皮线订书(精装版)放在一个箱子里,
感觉上已经很震撼了。迫不及待得开箱翻阅,
纸质是差了一些,但是排版还算是易读。
十一本的巨作放到书架上还蛮“壮观”的,
总厚度达到十八英寸,呵呵~

由于是分卷编写,个别由最具权威的人士编写,
所以读起来每一卷书都有自己的味道,但是
全套书还是维持一贯性的出发点与哲学背景。

读中文的哲学书当然比英文的来得顺畅,
但是有“一点点”遗憾的是,大陆出版的这套丛书,
依然无法脱离中国传统马克思主义思维框架;
这本身就是一种局限性了。
我以前就是以中国哲学书马首是瞻,结果搞到以为
哲学流派只分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歹势~
心中恳切希望:做为中华文化代表的中国大陆,
将来可以站在更高的视野,更宽的维度来看待西方哲学~

矛盾的对立统一















很多人对矛盾的对立统一感到很混淆,
什么是对立?什么是统一??既然对立了为何又能统一???

其实如果没有受过哲学入门训练的话,
单从字眼上了解范畴可能不太容易;所以,
我尝试在这儿用另外一个角度来解说,比较生活化的。


就举个例子:曼联对阿申那的足球赛,
在一场球赛中,总会有人进攻,也会有人防守,
[总不行大家都只攻不守,或只守不攻;
前者会造成100比100的成绩,后者会让观众丢臭鸡蛋~]
进攻与防守在性质和方向上是什么关系?
那是相反的、相互排斥的关系,
这种相互排斥的关系就叫“对立”,
你进攻,我就守,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也是同样道理。

同样的,也只有进攻与防守相互联结在一起,才能组成一场比赛。
这种相互联结,相互依存的关系就叫“统一”;
进攻与防守,既相反又互存,这种关系,哲学上称为“矛盾”。
所以可以这样说:球赛就是一场“矛盾”,它既“对立”,又“统一”。

在我们生活中,“矛盾”的例子比比皆是,这是矛盾的普遍性。
列宁也这样说明过矛盾的普遍性:
「在数学中,正和负,微分和积分。
在力学中,作用和反作用。
在物理学中,阳电和阴电。
在化学中,原子的化合和分解。
在社会科学中,阶级斗争。


由此可见,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也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了解矛盾的现象与本质,有助于我们了解大千世界。

2010年1月6日星期三

DASEIN 001 - 人作为存在者












上回一轮嘴的说了存在与存在者在海德格尔眼里的差别。

这回就谈谈什么是DASEIN
(熊伟译为“亲在”,陈嘉映译为“此在”
张祥龙译为“缘在”,阿苏译为“达尔尚” =.=|||)

DASEIN是德文,以现代一般应用而言是一个字,意思是生存、存在,
但是在海德格尔这里就被视为由两个部分,DA和SEIN所组成。
Sein这个字很简单,为“存在、是、有”的意思;
Da就比较复杂一些,可以是“这里”(此)、“那里”(彼)、
“那时”、“这时”、“那就”、“因为”……等等,
不过就海德格尔的意思,DASEIN为“在这里存在着”。

为何他会使用这一个概念呢?

话说他批判了传统的形而上学,认为哲学家们一路来搞错了研究对象,
把“存在者”误以为“存在”本身。
所以要破解“存在”的意義,必須從一種特殊的存在者著手。
這种存在者是“為存在本身而存在”,而不是为成為什麼東西而存在。
作為“存在”問題的發問者,“人”便具有這樣的特性。
理由很简单,一张椅子一只猫是不会质疑自己的存在的,
是不会像人一样追问存在的意义。
海德格尔因此賦予“人”一個特定的名稱,叫做“Dasein”,意思就是說:
在这里我存在着』,人必須不斷地親臨“存在”。

在《存在與時間》的序言中,海德格尔这样寫道:
這個Dasein不僅僅是與其他存在者(Seiende)並列的一個存在者。
它的存在者身分上的特别之處在於:它在它的存在(sein)中
所牽掛和关联的就是這個存在本身。

人,作为特殊的存在者,不仅“存在”,也能思索并理解“存在”的意义。
所以DASEIN在本体论上有优先地位:因为“存在”不是什么既定的实体,
无法从实体的属性来理解,只有通过DASEIN的询问与探索,
“存在”的意义才能显现出来。因为我必须先“存在”,才能探索;
所以海德格尔把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颠倒为“我在,故我思”。

简单来说,人就是特殊的存在者,

就是紧紧联系着存在的存在者,

就是DASEIN的基础含义。

2010年1月5日星期二

DASEIN 000 - 存在与存在者


















上回说到马丁·海德格尔。

一说起他我真的有点冒冷汗,这位仁兄虽然号称当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但是他的哲学观点真的难以让人明白,莫说我是入门者,就算一些饱读哲学的老雀,

也会对他那本晦涩难懂的天书,《存在与时间》吐白沫。。。。。

话说回来,纵然海德格尔讲话神神化化,不过他真的作了几件很伟大的事儿。

其中一件就是把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哲学本体论来个天翻地覆的批判与改变!!

所谓本体论(Ontology),就是探讨有关“存在”问题的元哲学。

他认为从柏拉图开始的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

在没有了解存在者究竟怎样“存在”以前就肯定了其存在,将其当做毋需加以追问的事实。

比如:它们为什么和怎样存在的呢?为什么说它们“存在”而非“无”呢?他们都略而未论。

这样他们就以对“存在者”[Das Seienda]的研究代替了对“存在”[Sein]本身的研究。

在海德格尔眼中,“存在着”与“存在”二者根本不同,不能相互对换与混淆。

作为哲学范畴的“存在”指的是存在物的涌现、显示,而非具体的、确定的存在者。

“存在者”意指某种确定的事物和现象,
它可以是一切出现在你眼前的现实之物,
也可以仅仅是你心中的观念之物。

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是确定“存在者”作为存在者的那种“东西”,

是使一切“存在者”得以成为存在者的“先决条件”,或者说:

它是使“存在者”显示其为存在者的“本源性的东西”,

因而与一切存在者相比之下就具有一种优先地位。

一切存在者必需依靠“存在”才能成为现实的、确定的存在者;没有“存在”就没有“存在者”

但存在本身并不是存在者,也不是一切存在者的族类的普遍性,

也不是对一切存在者的概括。

存在也不是存在者之外的某种独立的东西;“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

存在并没有现实的、独特的规律性和本质,不能给它下定义。

如果要说存在的“本质”、“规定性”,那只能是存在者“存在着”,即“存在起来”这个“事实”。

因此“存在”不属于认识所及的知识和科学研究范围,而属于哲学范围。

哲学对存在的研究不是去追问“存在是什么”,而是追问“存在者怎样存在”,

也就是追问“存在者的存在的意义”。

只有先弄清“存在者的存在的意义”才能懂得“存在者的意义”。


。。。。。。。。。。。。。。。。。。。。。。。。。。。。。。。。。。。。


其实,这里讲的,只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与“存在着”的区别,和“存在”的真正意义。
老实说,我倒不是那么认同的~~呵呵~~~

隶属海德格尔专用的“此在”[Dasein]一词又是不同的东西,不过不想一次过讲。

我手打得累~~ 你眼看得倦~~ >_<

Dasein
到底是什么?且听下回分解~~

2010年1月4日星期一

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








问我谁是廿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我会答:马丁·海德格尔。

问我怎样介绍他的生平,答案可以简单到:他出生,他工作,他过世。

这么简介他不算错误,因为他真的没什么生平事纪好说。

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哲学,生命中除了哲学还是哲学,

这也是为何他可以写出像《存在与时间》这样的天书。

这也是为何他对后来的哲学发展造成如此巨大的影响。


我认识这位哲学家是一件很偶然的事,
我虽然自修哲学,但是对当代哲学了解太少
事情要说回2003年,那时我进入达尔尚艺术学院任教,
因为想多了解DASEIN的意义,就向学院形象顾问讨教,

潘老师把一本书交了给我,说:「苏,我研究了那么多年,

都不晓得这家伙在说什么,这任务现在开始交给你了。」

我呆了呆,再看看书名 -- 《海德格尔》。


回家读了几遍(书不是很厚),除了知道他是谁, 其他的,看不明。
基本上知道他是德國哲學家,在現象學、存在主義、解構主義、
詮釋學、後現代主義、政治理論、心理學及神學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比较值得注意的事有:

1 他的老师叫胡塞尔,是现象学(Phenomenology)之父。
2 他和他的老师不和,因为胡塞尔是犹太人。
3 他加入了纳粹党,导致战后一段时间他无法执教。

4 他拒绝承认和那班法国佬有什么关系,但是历史还是把他列为存在主义者。
5 他写了《存在与时间》(Sein Und Zeit),并在书中提出一个概念:DASEIN。















海德格尔在哲学的成就很巨大,其中显著的就是

他对两千多年来的传统本体论进行严厉批判,并提出他独特的看法。
存有的意義問題是《存在与时间》里头要探讨的重要议题。
而通过这项探讨,他提出DASEIN这个概念。
不晓得当年学院的创办人是否是理解了DASEIN的含义才为学院立名,
还是藉着这个德文来创造学院的价值。

为了DASEIN一词,多年来不断钻研海德格尔、现象学、存在主义等等,
虽然至今依然无法全面理解,但是却意外的对当代哲学产生了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