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知识”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知识”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11年3月13日星期日

津波

津波(つなみ),就是海啸的英文读法“tsunami”的日文原词。
津波,就是港口的波浪。日本常有海啸袭击,所以他们把港口看到的海啸巨浪称为津波。从字面看来,津波很柔顺善良,让人感觉在港口码头吹海风看浪花的写意;而事实上,津波是极其可怕的,它的危害可以比引起它的地震大很多倍。

小时候以为津波就是很大很高的波浪,其实不然,津波和大浪是有本质上的差别的。任何的海浪都只在一定深度的水层运动,也就是说海面上大浪,海底下可以纹风不动。但是津波的水体运动却是从海面到海底整个水层的起伏。一般上大浪击打岸边有一定范围,很快的水就退回大海,但是津波来的时候像是一堵水墙,可以推进海边内陆几十公里,虽然浪高不过十米左右!!

海啸在大海移动的速度很惊人,可以达到600kmh,甚至接近音速!但是到岸边浅水区就会放缓,但是也因为速度的变慢,反而让海水升高变成巨浪,或者类似階梯狀波浪的湧潮,连绵不绝的从岸边推向内陆。 就因为这样,津波可以千军万马之势一直向前推进,几乎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它的前进,所有的房屋车辆就像玩具一般的弱小无助,更甭说人类。

 
[很好的解释津波与一般海浪的不同]


津波在我印象中原本只是故事书里的图画,一直到2004年圣诞节后在苏门答腊外海发生的9级海底地震引发的大津波。当我从网际网络视频看到亚齐、巴东、斯里兰卡、槟城、普吉等等地方遭遇的津波,我眼都呆了。最震撼的莫过于海水涌进亚齐市那一幕,毕生难忘。那一年,刚巧我感情上面对大挫折,然后就看到大海啸的负面消息,整颗心真的跌倒谷底,好久都爬不起来。

一次大津波,就卷走了廿余万条人命。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的命犹如蝼蚁~~

 
[2004年12月26日海啸袭击印尼亚齐市]


今天下午,传来日本仙台外海浅层地震引发大津波,内心一震。再从YOUTUBE观看到津波袭击仙台以及其他沿岸地区的视频,也非常震惊。那水的威力接近无坚不摧。不管是大巴士还是游艇,全都变成模型,在浪里漂浮或不晓得冲向哪里。感激科技与网络的发达,我们可以在事件发生后短短一两个小时内就看到几乎是直播的画面。也庆幸自己活在没有这种天灾的国土,至少不必常常提心吊胆海浪来吞没了自己~~~

[2010年3月11日海啸袭击日本仙台市]


[2010年3月11日自卫队从直升机拍摄到的巨大海啸]

2011年2月7日星期一

大犬座























(按图看原始尺寸)

维基资料:大犬座 天狼星

2011年2月5日星期六

猎户座


(按图看原始尺寸)

 维基资料:猎户座

2011年1月23日星期日

【武装党卫军】 -- 第三装甲师

武裝党衛军第三裝甲師 “骷髅师”
(3rd SS-Panzer-Division "Totenkopf")

指挥官:艾克(Theodor Eicke
部队徽章:骷髅头
成立时间:1942年
人员总数:21,186人


二战爆发之前,党卫队头子希姆莱已经掌控大权,他多次向希特勒要求扩充新的党卫师。虽然军方百般反对(德国军方原本是国家征兵的唯一合法机构)但是希特勒还是答应了希姆莱。然而,希姆莱在军方的压力及干扰下无法顺利的找到他要的人员来建立新的师级队伍。最后,他把视线焦点放在警察+集中营警卫兵。

我之前说过,党卫军里头的三大分支之一,骷髅队SS Totenkopfverbände)就是专门负责纳粹集中营的警卫与管理。这个单位处事风格和其他党卫军不同,骷髅队成员特别残暴,追崇恐怖的管理手段。原因是他们的领袖艾克Theodor Eicke)曾患过精神病,有暴力倾向。所以艾克特别喜欢招募那些无业汉、穷苦弄人、甚至流氓等等,这些人都喜欢学习艾克的残暴思维。1939年11月,党卫队骷髅师正式成立,也开始接受军训(之前做集中营警卫不需军训)。

由于它的成员来源以及缺乏军人纪律素质,所以军方很瞧不起骷髅师。在军方眼中,骷髅是根本不算是作战部队,它不过是一群流氓或无赖,充其量只能担任后备军。由于一直无法取得应有的武器,最后希特勒亲自下令军方提供火炮武器给骷髅队。初期的骷髅师没什么战斗经验,却无比的残暴,而且很喜欢屠杀有色人种的战俘,这令他们在战场上无法获得敌人甚至同僚的尊重。有一次在对应英国军队的攻击时,面对70多辆的马蒂尔达坦克竟有骷髅师士兵怯战逃亡,这件事成为了整个党卫军的耻辱。

巴巴罗萨计划中,骷髅师被安排在第四装甲群,任务就是进攻列宁格勒(Leningrad)。骷髅师在这场战役中死伤惨重,尤其是冬季的包围战,骷髅师经过惨烈的战斗才能成功突围,但是已经造成80%的士兵阵亡。1942年骷髅师正式改名为武裝党衛军第三裝甲師 “骷髅师”艾克的指挥官职位只担任到1943年,因为他在一次的袭击中所乘搭的飞机被俄军击落身亡。在二战末期,骷髅师几乎把活动集中在东线战场,和苏联红军斗个你死我活。1944年正月,骷髅师和大德意志师联手投入一场激烈的战斗,解救5万多名被包围的德军,骷髅师一路杀进科尔森(Korsun)并成功把德军救离那里。

进入1945年,苏联大反攻,德国危在旦夕。骷髅师和其他党卫军/国防军边打边撤,士气再强也得面对后援不足,武器人员皆不足的难题。而苏联红军则士气高昂的不断逼向德国国境。三月之后,德国的攻势不再有了,骷髅师也不断地往西面撤军逃难,最后向美军投降,结束了第三裝甲師“骷髅师”的生命。












































【武装党卫军】 -- 第二装甲师

 武裝党衛军第二裝甲師 “帝国师”
(2nd SS-Panzer-Division "Das Reich")

指挥官:保罗豪舍(Paul Hausser
部队徽章:狼钩(一种捕狼的工具,日耳曼符号
成立时间:1941年1月
人员总数:20,184人


党卫军组织非常庞大,1940年,其中一个分支----武装党卫军Waffen-Schutzstaffel或简称Waffen-SS)正式被希特勒命名。这个武装分支很猛很把炮,共有39个师级队伍,总人员超过一百万人。

作为三大王牌之一的帝国师,其实是最早成为师级规模的队伍,但是在希特勒的得意“保镖队”---LAH由团扩编为师的时候,帝国师不得不委屈的居于老二地位。老实说,帝国师是所有武裝党卫军师团中获得最多勋章的队伍,所以有人说它的表现比亲卫师(LSSAH)更威水。帝国师的前身为德意志旗队SS-Standarte "Deutschland"),是一支党卫军特别机动部队(SS-Verfügungstruppe或简称SS-VT)。当时还叫德意志旗队的帝国师曾经参与波兰战役、荷兰战役和比利时战役,表现都非常突出。之后在对法国的战争中德意志旗队被安排往马其诺防线佯攻,让法军的军力被牵制在那里。法国战役后,德意志旗队更名为德意志师,但是为了不与原本的德国陆军模范部队“大德意志团”产生混淆,就再度改名为“帝国师”Reich)。

在1941年巴尔干之役中,帝国师为先锋部队,负责从保加利亚南面朝向西边的贝尔格莱德(前南斯拉夫首都)进攻。进攻队伍还包括了国防军的大德意志团(Grossdeutschland Regiment)。因为改名事件,帝国师与大德意志团已经不咬弦,不断暗中较量。当他们抵达阿里布纳尔(Alibunar)时,刚好遇上大雨,道路积水满地泥泞,造成行军速度缓慢下来。由于大雨的延误,帝国师与大德意志团只能在多瑙河畔等待上级的指示。

但是,帝国师的一位摩托车侦查连连长,克林根伯格Fritz Klingenberg)却大胆的带领了几十名手下,偷偷地驾着橡皮筏渡过多瑙河,潜进了贝尔格莱德。入城之后,他发现贝尔格莱德的防空十分贫乏。这位聪明的突击中队领袖和手下策划了一场突击行动,生擒了市长。他们要求市长宣布投降,不然他们将召来德国空军轰炸贝尔格莱德。但是,克林根伯格根本不知道,他们的无线电已经毁坏无法使用,而且才有十多位手下罢了。市长就这样懵懂的宣布投降。几个小时过去,第十装甲师开进了贝尔格莱德,当他们发现,整个城市原来已经被一个帝国师连长带着十多位手下占领,大家都当场愣住了。

帝国师军力强大且勇猛迅捷,但是也因为这样帝国师部队很傲慢,常常和国防军发生冲突。在巴巴罗萨计划中,帝国师被重用,是攻占莫斯科的先锋部队,眼看就可以拿下俄罗斯首府,但人算不如天算,严寒的冬季救了莫斯科,帝国师在遭遇重大损失下撤退。帝国师也在这个时候再度改名,从“Reich”换成“Das Reich”。1942年11月帝国师升级为装甲掷弹师SS-Panzergrenadier-Division),但是在一年后又打回原形。

1944年6月6日盟军诺曼第登陆反攻欧洲序幕,但帝国师却远在东线。匆匆的赶过来已经是7月多了,长途跋涉让帝国师威力减弱,加上美军厉害的布莱德雷将军发动的眼镜蛇行动,一轮惨烈的交战过后,帝国师挡不住美军猛烈的炮兵和航空兵火力而败阵,战役结束之时,帝国师仅剩下450人和15辆坦克。重新整顿的帝国师虽然之后又参与了突出部之役,还是战败。最后,在匈牙利的末日战役就成了帝国师的真正末日;1945年希特勒发动最后攻势---春醒行动Operation Spring Awakening),但是苏联红军却以压倒性的优势把春醒行动粉碎,帝国师一路溃逃向西边,终于向美军投降。

二战期间,党卫军曾大量屠杀俄罗斯军民,所以和俄罗斯的仇恨很大。战争末期,当德国知道大势已去,党卫军都尽量避免落入红军手里。他们宁可向他们瞧不起的美军投降,也不愿成为苏联的战俘。












































2011年1月22日星期六

【武装党卫军】 -- 第一装甲师

武裝党衛军第一裝甲師 “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装甲师”
(1st SS-Panzer-Division "Leibstandarte Adolf Hitler")

指挥官:迪特里希(Josef "Sepp" Dietrich)
部队徽章:钥匙(指挥官的德文名字意思为钥匙
成立时间:1941年
人员总数:20,844人

作为党卫军的第一支成师队伍,第一装甲师也是SS最著名最卓越最精锐的部队。
虽然说武装党卫军第一装甲师的成师时间在1941年,但是远在1923年希特勒就以保镖团的名誉成立了一支大约120人的特别近身侍卫队。为了区别冲锋队员所穿着的褐色军服,这批近身侍卫穿上黑色制服,帽徽上还绣着骷髏頭圖案。(其实黑色的制服属于常规党卫军)

1933年这支近身侍卫队伍在慕尼黑暴动10周年纪念会上被希特勒改名为“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LAH),全權負責守衛帝國總理府、柏林的3個機場、各政府部門(包括親衛隊總部)和希姆萊的私人住所。

1934年12月,LAH已经发展成团级规模。
1940年8月,警衛隊已扩编至旅级规模。
1941年6月,这支队伍的军力已经升到师级。1941年尾,正式改名为第一装甲师。

第一装甲师 “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装甲师”是一支非常善战且很残暴凶狠的队伍,前后一共参与纳粹德国无数次的军事行动,包括了:波兰闪击战、法国战役、攻打希腊、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诺曼第、亚耳丁战役、末日战役等等,只可惜无法参与巴巴罗萨计划。

在德国闪击波兰时,这支武装党卫军只不过是团级规模,被编配在德国陆军南方集团军的指挥下,属于机动化步兵团。由于党卫军采取的战斗手法非常激烈(全攻型),所以引发的伤亡率也很高,虽然如此,依然无法阻止更多的热血青年加入党卫军,他们都以能为元首卖命效劳为荣。武裝党衛军第一装甲师的确勇猛善战无比,而且手段越来越凶残。在东线战场上,有一回,为何替六名被俄罗斯军队杀害的同伴复仇,第一装甲师竟然在1942年4月展开的一场战役中,三天内屠杀了4000多名俄军战俘!

武裝党衛军第一裝甲師的指挥官迪特里希曾经是希特勒的司机,很受希特勒的宠爱。连带他领导的第一裝甲師也受到元首的高度重视。到了库尔斯克大会战之时,第一裝甲師成了德国重要的战斗力标志,是王牌中的王牌。也这样这个装甲师装备了很多新颖且威力强大的武器,比如五号豹式坦克和六号虎一式坦克。然而德国军力再强大也终有遇到克星的时候,在诺曼第战役中,第一裝甲師和第七军率命反击美军的眼镜蛇行动,眼看就要取得胜利,谁知道英国皇家空军(RAF)派出第245分队的台风战机(Hawker Typhoon)把第一裝甲師的坦克轰得七零八落。迪特里希向希特勒请求撤军,但是那时的希特勒已经接近疯狂,一口拒绝。在不得后撤的情况下,第一裝甲師几乎全军覆没,除了一个营的坦克逃出生天,其余的全数被歼灭。

自从诺曼第之后,第一裝甲師的军力与战斗力不断下滑,军中的精英所剩无几,新入伍的都是一些杂牌军,所以就算之后虎王坦克被增配进第一裝甲師,整体战斗力都已经大不如前了。1945年在匈牙利的末日战役,仗还没打完,就传来了希特勒自杀的消息。第一裝甲師最终避开俄军的追杀而向美军投降,结束了武裝党衛军第一裝甲師看似辉煌然而血迹斑斑的短暂战斗史。

我不会写精彩的战争故事,但是每次读党卫军的战史,都有一种很想和朋友分享的冲动。在政治上,他们都是被人利用的一群,在军事上他们无法和正规军人一样严守军纪,但是在战斗思想上,他们绝对可以称得上百分百的勇士。








2011年1月20日星期四

【武装党卫军】 -- 简介

在二战期间,如果说到设备最精良,训练最有素,表现最英勇,精神最专业的军队非德军莫属,
相信喜欢军事的朋友都没什么异议。但是纳粹党的恶名昭彰,集中营的阴森恐怖,希特勒的残暴不仁
也一样的让德军成为“坏人”的代表,尤其是美制电影,总是把德军形容为恶魔禽兽,
连鲁格斯执导的星球大战,也把最坏的黑武士依照德军的特征来设计。但是,二战后直到今天,
我们却不断看到自由的网络世界有崇敬二战德军的网站、论坛、博客等等,
尤其是华人世界(台湾、大陆、香港)有更多的二战德军粉丝。这是怎么一回事?


我必须声明,我在此的用意不是要道德批判二战德军的行为,而是把德军复杂的编制系统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让许多摸不着头脑的朋友不再误会或者疑惑到底谁才是德军。“谁才是德军?不是德国军人就是德军吗?”
这的确有点令人纳闷,如果根据军队军人的严格定义,德军因该是德国正规军队。
而讽刺的是,搞到街头巷尾皆知的“德军”其实并不是德国正规军队,而是一般简称为“SS” 的党卫军;
而偏偏这支以凶狠闻名战绩累累的党卫军,并不是正规军人,而是一支超级庞大的保镖团!!


试想想,这支当初只有数百人的保护纳粹党会议的安全部队,竟然可以渐渐发展为德国元首的侍卫军;
而在希特勒掌握大权的时候,它已经成长至二万五千人(大约一个师的人数),这是多么震撼的事情!
然而,这不是党卫军最巅峰时期的总军力。

纳粹党卫军基本上有三个分支体系:

1 常规党卫队 (Allgemeine SS)

2 武装党卫军 (Waffen SS)

3 骷髅队 (SS Totenkopfverbände



常规党卫队是专门肩负党卫军的行政、警察、管理事务,还必须领导全党同志学习种族理论,
进行思想上的洗脑工作等等。这个分支的特色是身穿黑色的制服,所以很容易辨认。


骷髅队则负责纳粹集中营的警卫与管理,是最血腥残忍的队伍,就连纳粹党里面也有很多干部
不敢苟同他们的恐怖作风。他们最突出的识别就是配戴骷髅头标志。


最后来到武装党卫军,这个人员数量最为庞大的分支在1933年(包豪斯关闭之年
希特勒正式掌权时才成立的。它的前身是希特勒的贴身保镖、亲卫队和政治紧急部队。
这些单位的顶爷不是军方什么将军元帅,而是国家元首,也就是说,这批经过特别训练的“特种部队”,
效忠的对象就是希特勒本人而已!这几个单位过后合并成党卫军特别机动部队
SS-Verfügungstruppe或者简称SS-VT)。1938年,党卫军一共有四个分支的作战队伍:

1 阿道夫希特勒亲卫队 (Leibstandarte-SS "Adolf Hitler"

2 德意志旗队 (SS-Standarte "Deutschland"

3 日耳曼旗队 (SS-Standarte "Germania"

4 元首旗队 (SS-Standarte "Der Führer"

到了1940年,二战正式爆发之后,SS-VT被希特勒命名为:
武装党卫军
Waffen-Schutzstaffel或简称 Waffen-SS)。
武装党卫军一共有卅八个师,组织由上至下一共有一百多万人!
由于希特勒很难相信不是由他一手训练调教的德国军方,所以他把更多的信任、军备、福利都放到武装党卫军,
也让党卫军集万千宠爱在一身,很多新武器或威猛的装备都会先分配给党卫军才轮到德国正规陆军(Heer)。
虽然武装党卫军的上师不是来自军方,但是在作战的时候,党卫军一样的被编进受军方指挥的德军作战部队。
武装党卫军曾经参加过最主要的十二场战役;由于每个队员都以身为党卫军为荣,所以打起仗来特别勇猛;
加上好的装备以及强悍的领导作风,武装党卫军在战斗中抢了正规陆军的风头,
成为备受瞩目的战斗部队,也让许多不知详情的一般人以为武装党卫军就是德国正规军队。


战争爆发初期,就如希特勒不信任军方,德国军方一样的不信任党卫军,
认为这班家伙都是拍希特勒马屁的一群,所以处处为难党卫军,但是渐渐的党卫军的表现也让军方不得不折服,
也这样在中后期战场上并肩作战不分你我了。到了战争末期,武装党卫军的装甲师和
装甲掷弹师已经成为德国作战部队里面最有战斗力的。党卫军由一支小小的保镖团,演变成仪仗队,
再发展成一支装备精良的百万大军。在不算太长的廿年历史中,原本只是纳粹主义狂热份子的早期成员,
被训练成战场上的斗魂。作为纳粹党的精英部队,党卫军只允许体格健壮的纯种日耳曼青年加入
虽然后期有更加爱多的外国志愿军加入武装党卫军)。这批热血青年也同时是一批被洗脑的暴徒,
为了党与元首而干下无数的残暴罪行。


往事如烟,二战已经结束六十五年,当年的年轻小伙子如果今天还在世,都已经是八九十岁高龄的老爷爷了。
走过半个世纪后再看回历史,如果不以道德层面进行批判,而纯粹站在军事角度来解读,
武装党卫军的确是一支军事史上非常突出且值得研究的作战部队。而我也是抱着同样的观点,
来编辑与武装党卫军相关的历史和军事知识,希望大家从更多角度以更中肯的态度来看待这段历史。


























































































































2010年2月28日星期日

增强与惩罚


桑代克史金纳的操作制約里头衍生的重要概念:
增强(reinforcement)和
惩罚(punishment)是指
通过适当的刺激来增加或者减弱某些行为。

增强可以分成正向增强positive reinforcement)和
负向增强negative reinforcement

通过正向增强,我们增加对象喜爱的刺激,并使到某行为的出现频率增加。
比如每次学生准时交齐作业就给于奖赏,这样学生就会倾向于准时交作业。

通过负向增强,我们减少对象厌恶的刺激,并使到某行为的出现频率增加。
比如准时交作业的就不需要清理课室,学生会因为避开清理而准时交作业。

而惩罚就是增加对象厌恶的刺激,使到某行为的出现频率减少,
比如不准时交作业就处罚多做一倍作业,这样学生的误点行为就会减少。

当然,一般上正向增强是被鼓励的,因为它带有正面积极的作用。
负向增强和惩罚都是消极的,除非逼不得已,不然不要随便运用。

行为主义强调人的行为举止是可以通过制約来学习的,
我的看法是在某些特定的年纪或者某些特定的范围是有效的;
然而人类复杂无比的心理变化告诉我们,更多时候学习必须
通过结合认知建构与制約行为来达至。

尤其是时代变迁,现代青少年的思维更加不容易解读了。
以前我只要说:不准时交功课就给零分,学生一听到零分都
乖乖的把功课准时完成。 然而在今时,零分并没什么大不了,
实在不晓得学生们是胆子大了,还是概念变了~~~ =.=|||

2010年2月23日星期二

包加契夫眼镜蛇

  1989年6月的巴黎国际航展上,苏联飞行员包加契夫驾着一架让世界耳目一新的苏霍27(Su-27)在表演飞行特技。就在她在空中优雅的舞动着庞大却又轻盈的身躯时,突然,怒吼起来,加速向前冲去,当人们正在猜想她想干嘛时,她做出一个让全世界震惊的动作。苏霍27就像一匹奔驰的骏马被一下勒住了缰绳,将前蹄和头高高地抬起,其机头仰过90度,机尾朝前,机头在后,飞机在慢慢往前移动。由于苏霍27的机头构造本来就向下钩,仰头倒至120度时极像一条准备发起攻击的眼镜蛇,这个动作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眼镜蛇机动”。首先创造这个动作的是苏联苏霍伊设计局首席试飞员包加契夫[Victor Pugachev],因此,航空界也通常叫做“包加契夫眼镜蛇”

  一般喷气式战斗机,如米格-21的飞行仰角一般都只能控制在20度以内,如果大于22度飞机将全身震动,很难操纵,超过30度飞机可能进入螺旋,造成机毁人亡。而“包加乔夫机动”却大大超过了这个极限,且安全性能良好。在那时候,全世界还没有一架西方战斗机能够做出如此高难度,如此机动性的飞行动作。

  眼镜蛇机动的重点就是扬起机头把速度减到100km/h左右。即使是超音速飞行,进入眼镜蛇机动也是减速机动。这个特技的目的当然不是直接为了实战,因为在这减速时很容易成为目标,非常危险,然而包加契夫眼镜蛇机动只是显示了苏霍系列战机的优良机动性。加上后来追加的推力矢量喷口,苏霍35/37能做出更多高难度的机动,这类机动有助于战斗机在实战时突然改变方向飞行,进行高难度的攻击角度,加强空战能力等等。

















[图片示意1]











[图片示意2]




[视频]

2010年2月17日星期三

六四天安门


















六四天安门事件已经过去廿年,但是我依就无法忘怀那次惊天动地的大事件。
对许多80后来说,这件事肯定模糊,而对90后来说,可能根本没听说过。

1989年,我还在大马艺术学院修读平面设计系。5月的时候学院放假,
我到美达广场(The Mall)打假期工,每次晚上十时放工都要沿着太子路
走到秋杰路搭巴士回家。所以每晚经过报摊都会买上三份夜报来看最新消息。

其实事件在四月份的时候就开始了。还记得四月多的时候,中共总书记胡耀邦
逝世,原本不过是一件小新闻(对我们而言)。然而,很意外的,从四月下旬
报章就不断刊登北京学生藉着哀悼胡耀邦而发动抗议游行,
不满政府对胡耀邦的评价;并要求更大的自由民主,反对貪官污吏等等。

我开始的时候也只是当作一般新闻看看而已。
事情发展到了五月初,国务院发言人袁木在记者招待会上严厉批评学生
的抗议行动,而且直言学生幼稚,已经触犯法令,中共政府必定追究到底。
这个声言引发学生反弹,然而大部分学生在赵紫阳的劝告下,
还是决定停止罢课行动。而学生的领导层则开始出现裂痕。

五月七日,学生领袖王丹与吾爾開希号召继续罢课。而在一周后他们发动了绝食运动。这场绝食运动将学潮推向了高峰,许多人闻之动容。之后继续有更多大学生加入绝食行列,让行动更加悲壮。尤其是当虚弱的绝食学生的画面在报章上刊登出来,触动了全球华人的神经线。不止中国北京医院、市民、职工会、妇联、甚至武警都加入聲援、募捐、搶救学生行动,中国其他城市的大学生,高校生也不断的涌向北京支援学潮。远在马来西亚的华人虽然没有发动示威,但是很大部分都是同情学生,批评中共政府的无情。

五月十九日,赵紫阳突然出现在天安门广场,含泪向学生道歉,
并且要求学生停止绝食,马上撤退。这是赵紫阳下台前的最后一次公开亮相。
他的眼泪让学生们感动不已,也让他背负同情学生,背叛党中央的罪名。
五月廿日,李鹏总理颁布戒严令。军队开始进城,但是却遭受学生与市民
在各个路口的拦截。新闻价值不断升高,报章也动用更多版页来报道
相关新闻,我也在这个时候不断跟踪事态发展。
那时没有互联网,报章基本上是唯一的资讯获取管道

五月廿一日,香港民众发起香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游行,人数达到150万!
五月廿三日,北京亦举行百万人大示威,攻击李鹏、邓小平、
共产党的标语不断出现。

同时间,广场上学生领袖的矛盾不断升温。有人主张见好就收,
应该放眼将来;也有人认为必须坚持到底,直到政府低头为止。
留守派的柴玲等人占了上风,就算后来由劉曉波、周舵、高新、侯德健
组成的「天安門四君子」在广场绝食72小时也无法劝退学生。

六月三日,中共中央决定派兵镇压。
下午六时,戒严部队向人群发出艾德美敦书。
六月四日凌晨,坦克与军人突破民众阻扰进城,同时间枪声四起。。。。。

六月五日当我在报章上看到黑色超粗的字体印着:军队开枪镇压,死伤无数的字眼,我的眼泪竟不听使唤的流了下来。我不是一厢情愿的支持学生,甚至后期我对柴玲等留守派也非常不满,但是当我知道号称人民军队的解放军向群众开枪,我还是一样的对这个政权感到失望与悲痛。
报章的图片占了很多版位,头版、国际版、甚至国内版都拿来刊登六四的血腥照片。有满身浴血的市民,断了手脚的大学生,被坦克压成肉酱的图片不断震撼读者的心。这时候有一张震惊中外的镜头诞生了:王維林独身挡坦克的新闻录像。这个录像或照片后来成为经典,不只代表了六四,也代表了那股不畏强权的勇气!
我国在98年烈火莫熄运动中蔡添强挡镇暴队水炮车就是学他的idea

直到后来,谣言满天飞,连报章也无法拿到精确的消息了,
什么38军攻打27军,什么李鹏中枪死的谣言都刊到了头版,
我也在这个时候停止了买报纸。。。


廿年过去了,香港年年办六四烛光会,
长毛梁国雄表示“六四不平反,我不剪头发”,
北京中共中央由“反革命暴乱”变成“政治风波”。

那么,到底六四何年何日才能平反?
中国没答案,香港没答案,我也没答案~~



[王維林独身挡坦克的新闻录像]


有兴趣的可以点击参考以下网站~

六四相关网站一六四檔案

六四相关网站二六四图片集

六四相关网站三六四民运志(上中下卷)

2010年1月30日星期六

漢字






















今早阅报,得知韩國教育部决定把漢字重新列为小学必修课,
心中无限感叹。四十年后,漢字在韩國重现曙光了。

漢字,是我的母语母文,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古文字,
是世界上仅存的(如果水书不计在内)表意文字。
我常和学生说:世界上的文字分为两类,表音或表意。
九十九点九九巴仙为表音文字(phonetic alphabet),
只有中文漢字是表意文字。所以我们必须为我们能保存并理解
这独特的文字而深感骄傲!!!

漢字能经过几千年历史长河来到今天,就算电脑也无法把它难倒,
这不是一个文字的奇迹吗?漢字从象形文字开始,慢慢发展成
表意文字。这个由我们祖先创造(世界上其他现存文字都不是由
他们的祖先直接创造
)的文字,不但止统一了整个中华民族,
也扩展到东亚文化圈去。在过去历史中,除了中國,
漢字也被其他國家使用。漢字對周邊國家的文化產生過巨大的影響,
形成了一個共同使用漢字的漢字文化圈,在日本、越南和朝鮮半島,
漢字被融合成它們語言的文字。直到現在,日語中仍然把漢字認為是
書寫體系的一部分。在朝鮮和越南,已經完全不再使用漢字了。

在40年代开始朝鲜就提倡諺文書寫,并在1948年废除漢字。
韓國则在1970年朴正熙当总统时發表漢字廢止宣言,全面廢除了
南韩普通教育中的漢字教育,后来在人民的反对浪潮下仅开放中学与
高校的漢字学习,但不是必修科。政府希望通过“國語純化運動”,
产生只会諺文的一个世代,而让漢字慢慢的消失在社会上。

然而,朝鲜语单词之中近六成的单词是漢字词,纯粹使用諺文來
理解文章脈絡是艰难的,甚至是无意义的,因为有许多漢字是同音,
只用表音节的諺文将产生许多误解。1998年,韓國總統金大中發表
漢字復活宣言。开始在一些地标的告示牌上显示漢字。
2004年爆发的“賤出名將事件”更让南韩政府了解到漢字是无法废除的,
历史文化的传承或者影响不是说要切断就切断。
今年一月十二日,南韩历届總統联署建议书送进青瓦台總統府,
敦促李明博尽早在小学实施漢字教育。这份建议书强调:由于諺文
专用是一项错误的文字政策,导致韩國陷入了“文化危机”,
也在漢字文化圈内处于劣势。

如今韩國教育部的正确决策印证了漢字的重要性与坚韧性。

希望天下所有炎黄子孙,都能把咱们千古流传的文字学好。

2010年1月28日星期四

我的藏书 - 〖话说中国〗


策划:何承伟
出版:上海文艺出版社
书号:ISBN7532128504

购买地点:中国北京
购买日期:二零零六年八月八日
阅读进度:五十巴仙















“这部书中所蕴涵的中国历史文化的宝贵财富,
具有超越时空、绵延不绝的永恒价值与魅力。
十六卷本,一千五百余则经典故事,全面展示中国历史悠久亘长
而又风云变幻的生动轨迹;三千余幅细腻反映社会生活的生动图片,
立体凸现光辉灿烂的中华五千年社会文明成果。”

网上的书局这样来形容这大部头---十六卷的《话说中国》。

第一次在纪伊国屋书店看到这套书,心动。。。然而,
一对一的人民币折换,要卖到马币1100~ >_<
那里可以买得下手,唯有看看吞吞口水而已。

它的排版很精美,图片文字易读也吸引人,
好像看图画书一样,可以轻松的走入中国的历史大门。

一段时间之后,还是对他念念不忘,最后,通过一位朋友
从北京替我买回来。折换马币六百左右,呵呵,便宜了一半。

这套书的好处是你可以一个一个小故事分开来读,
也可以连贯的从头读到尾,都一样令人回味无穷。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
中国人的智慧与中国文化的魅力让很多人为之倾倒。
身为华人我觉得有必要了解中国历史,看看我们的祖先如何
在那片土地上一步一步走过来。。。

虽然还没有完全读完,但它已是我书架上的珍藏之一。

2010年1月22日星期五

麦田圈

2002年在纪伊国屋书店买了一本名为《Secrets in the Field
的书,就这样的掀开了我对麦田圈着迷的第一步。
作者Freddy Silva是一位认真的麦田圈研究者,与其他知名研究者一样,
他致力于收集与研究真正神秘的麦田圈现象,找出各种有力的佐证,
以区别那些纯粹无聊的人为恶作剧。

2002年的我还在学院教导着基础设计(Basic Design),教程里头
有包含关于几何图形的构成与美感;麦田圈的神秘几何图形让我惊叹不已。
几何图案不是人类发明的,而是早已蕴藏在大自然之中,]
人类在几千年短暂的历史中只是不断的去发现与发掘这些自然或者
超自然的奥妙罢了。和学生分享麦田圈,整群小瓜竟然丝毫不感兴趣。。。=.="

虽然大部分人认为麦田圈制造者除了是吃饱没事做的捣蛋鬼之外,
就应该是外星智慧的杰作。然而,几乎所有认真的与专业的麦田圈研究者
都没有把矛头指向天外来客,反而是提出了林林种种的自然力量假说,
其中以电磁能量、等离子漩涡与音波假说最为普及。
我的物理电磁学知识早就还回给老师了,加上书本媒介是英文,
里面的用词又够深奥的,唉~查字典查到我手软。
上网查资料也几乎是英文的。。。就这样,我一直处于懵懵懂懂的尴尬中;
话虽如此,我对麦田圈的兴趣始终不灭。
也因为麦田圈的图案,我渐渐的爱上了神秘符号的研究。

四年之后,还是在纪伊国屋书店,我竟然看到了这本书的中文版,
中文译名为《麦田圈密码》,由远流出版,赖盈满翻译。
想起这些年来的翻查字典,突然有一种欲哭的感觉。。。
二话不说,就买了下来。通过熟悉的母语,对这个神秘现象又有了新的认知。
在不断的认知过程中,
我对这个神秘的现象陶醉不己,甚至心里这么想过:
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亲眼看看这些伟大的大自然杰作。

学者们认真的研究报告让我知道真正的麦田圈是人类无法制造出来的,
除了图案构成的精密与准确之外,最主要的麦田圈特征是:
1 圈中的麦(或者其他农作物)都很有方向秩序的倒下;
2 倒下的麦子全都是因为麦秆离地约数寸的地方产生弯曲;
3 弯曲的部位像是经过急速微波烧烤而成,而非用物理力硬折成;
4 弯曲的部位常有烧焦的小洞;
5 倒下的麦子并没有受伤害,可以继续成长收成。
6 曾出现麦田圈的地方在翌年新麦成长时,圈内外麦子成长速度不同;
7 麦田圈内土壤几乎都含有圈外没有的磁性微颗粒。
试想想这些综合的特征有哪一项可以由人类表演出来?

1996年7月7日的傍晚,著名的旅游胜地--英国史前古迹巨石阵(Stonehenge
依然有许多游客到访,附近的高速公路也车来车往,就在这个时候,
与巨石阵相隔一条马路的Wiltshire麦田上,骤然出现了一个麦田圈,
就在光天化日下,就在热闹的旅游胜地咫尺之遥,无声无息的,
而且出现的不是一般的圆圈,而是震惊全世界的朱莉亚集合分形图案!!!
分形(fractal)是根据混沌(chaos)原理在电脑里面经过超级复杂的
计算方程式而得到的美丽图案。人手是不可能计算出来的。
这个分形图案很大,足足有900尺乘500尺,由151各大小不一的圆圈组成。
根据一些间接证据显示(没有人直接目睹),这个麦田圈的形成仅花了
不超过十分钟,很大可能是数秒内完成的!!一开始还是有人怀疑
这是否又一个恶作剧,但是很快的,大家都知道,在这个麦田圈面前,
人类,真的是太渺小了。朱莉亚集合是1996年最著名的麦田圈。




















[
著名的朱莉亚集合麦田圈]


















[
麦田圈和巨石阵只是相隔一条马路]




























去年一位朋友远赴英国深造,听她说原本也想去参观麦田圈的,
后来因为费用惊人而作罢。其实,每年出现的麦田圈,又有多少是真的呢?
更多时候它已经变成一种吸引游客的生意桄子罢了。

前一阵子,又逛纪伊国屋书店,心血来潮的走去New Age的书架,
忍不住又买了一本名为《CROP CIRCLES》的麦田圈参考书,
喜欢它是因为里面采用图案分析的方式来编排,根据一些惯常出现的
图形来分析麦田圈现象。如今买了两本麦田圈的参考书,
却始终没找到权威学者Colin Andrews的著作,暂时算是一项遗憾。

麦田圈呵麦田圈,你美丽的面纱后面,又是什么讯息欲向我们说呢?






2010年1月21日星期四

《索多玛120天》























「老师,你看过十大禁片之首吗?」学生问我。
「吓?十大禁片?还是之首?你有?」我还真是输人了这次。
「老师,记得看片子前后别吃东西。。。」

「哦。。。谢谢~」我半信半疑接过片子。其实很多年前的事了。

很老实说,我看了两次;第一次基本上都是按FFW跳过看完的。这部戏,
实在变态极了。但后来想想,咦,我都没认真的去看,怎会说它变态?
于是,再看一次。这次很认真地看完,结论:实在是超级变态。
十大禁片之首,果然不是浪得虚名。

索多玛120天》原文《Salò o le 120 giornate di Sodoma

索多玛?不就是圣经中被上帝用火毁灭的罪恶之城吗?

这部电影史上最多国家禁止播放的影片,是一名“有点儿”变态的
意大利佬拍的,故事取自恶名昭彰的十八世纪法国作家萨德的同名小说。
萨德也是出了名的变态作家。萨德作品中的色情部分写得非常细腻,
非常有幻想力,但许多性行为也很难想象可以做得到。
萨德尤其喜欢描写与暴力和疼痛相连的行为,后来他描写的性虐待
行为在变态精神病学中被称为萨特现象(Sadism),和另外一位
奥地利作家所描写的喜欢被性虐待的行为(Masochism)合称SM
就是Sadomasochism

这部电影的故事实在很变态,都是刻意的描写人性如何的被扭曲,
人最阴暗的一面被赤裸裸的摆在大家面前,绝对挑战你的神经线!
故事大纲讲述在二战后期意大利北部一个由纳粹控制的法西斯城堡内
所发生的残酷事件。四名极度变态之徒抓了十四对青少年,
把她们关进城堡内,然后想尽法宝虐待他们,残杀他们。
电影中可以看到三点尽露,强奸、鸡奸、喝尿、吃粪、用火烧下体、
割舌头、挖眼睛、剥皮等等写不完的你无法想象的变态虐待行为。
十四对男女就这样被那四位变态的政要折磨至死,
电影尾声还要显示杀人犯开心的跳起舞来,正义完全无法伸张~~~
人性丧失到了极点,良知早已成为绝响。。。

一般的电影就算是三级片,都至少会宣示某些正面意义,
但是这部电影就是只透露一个讯息:人,就是这么残暴~
电影负面的结局也让导演面对同样下场 -- 才上映不久,
帕索里尼导演就被人残忍的杀害了~

当我正式看完整部电影,我迷惑了一阵,这到底是电影,
还是纪录片?片子中的所有变态虐待,是想象出来的,
还是在反映着事实?鸡奸吃粪这类你或许可以说A片也有,
但是比赛谁的屁股最美,然后胜出的必须要被枪杀算是创意?
最绝的是叫老妓女在少年面前叙述最淫乱的故事,
然后要少男少女们跟着做,这种精神的折磨比杀害肉体
还要残酷,就是极端的挑战着尚存的一丝人性。。。

能够排在十大禁片之首肯定不是简单之事。
然而,对这部电影,我想说的是:
「你不得不看,但不可再看~」


题后话:
去年,竟然在Kinokuniya书局看到这套戏的原版小说,
封面打着大大的“18禁”,书的内容比黄色小说还要黄。
惊叹首都最大的书局有本事让这本书过关,厉害!!
打算买的时候,给人买完了。呵呵~~

2010年1月2日星期六

我的藏书 - 〖西方大观念〗
























编者:陈嘉映
出版:华夏出版社/Britannica
书号:ISBN9787508043999

购买地点:中国南京
购买日期:二零零八年十一月
阅读进度:随时翻阅的工具书



很少中国出版的书两卷卖到人民币290元,这是一例~

《西方大观念》是《Great Books of the Western World》丛书的前两卷的中文版。
Great Books of the Western World》(西方世界的伟大著作)
是美国大英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的一套丛书,第一版54卷,第二版有60卷,
选取了西方哲学、文学、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及一些自然科学的煌煌巨著,
涵盖的时代自荷马[Homer]起至萨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为止。

















[英文版《Great Books of the Western World]

这套丛书的第一及第二卷,名叫Syntopicon,就是“综合论题”的意思。
华夏出版社的编者把它翻译为“西方大观念”。
这两卷书包括了代表西方文化最主要特征的102个观念,
如存在、民主、艺术等等,它的用意是在为第三至六十卷的伟大著作提供一个
总论性的概述和主题索引。每一章对应一个大观念。
其文字并不是对该观念的详尽分析,而是勾勒出该观念的基本轮廓,
引导读者去阅读支撑着该观念的一批西方伟大著作。

《西方大观念》也可以看作一部问题集,许多大家关心的“哲学问题”,
差不多都包括在这里了。在本书的总论后面,都隐藏着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而本书恰可以让大家作为探讨的起点,因为本书对这些基本观念的阐论执中稳靠。
爱好思索的朋友,在深入思考之前和之际,了解前人的基本思想,助莫大焉。
任何人的思想都是在传统中生长起来的,就算是我们东方社会,
学习的论理词汇多数也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不深入西方的思想传统,
我们就无法认真做论理。

《西方大观念》中文版全书分两卷,中文大约150多万字,连上英文附录,
共1900多页。此书的译者颇多为著名的翻译家,如邓正来、孙周兴、倪梁康等。

当然,不是说西方观念只有102个,只是在这套丛书里面经过梳理与综合所得到的,
而在这102个大观念之下,还细分了另外大约2000个分类概念或者子论题。
每个大观念的编辑布局为:
1 总论
2 分类主题
3 相关参考/索引

总论并不是非常有深度的去解说该观念,只能算是一个粗略的纲要陈述,
让读者对相关观念有个初步的认知。
分类主题是接下来勾勒出该大观念的内部结构,这些大观念的分类主题
数量都有所不同,从6个到73个,视乎该观念的复杂性。
紧接着分类主题后面的就是最重要的索引了,
简单来说,就是该大观念在58卷书中出现的章节。

这两卷书,充其量只不过是部“比较详细”的巨著索引,如果要超级认真的知晓
每一个大观念的背后来源,那恐怕就得买下整套60卷的《Great Books》了。
当然,我是不可能投资在这套马币4000++的英文书,这两卷书再不完善,
也对我这入门者而言绰绰有余。

本来还在考量人民币290两卷书是否值得,但是在网络上了解了之后还是决定买下。
除了对大英百科全书出版社有信心,也感觉这套中文版很难得,
类似的中文书还没见过。心里想:就当作是工具书吧,反正自己那么热爱哲学与
认知,可以学多一些无害啊~

感激我的同事 -- 斗达博士从南京替我带回这书。(本地没书商愿意引进
读过了一些大观念,感觉上很好,对我来说算是很详细的解说了,
最重要的是,至少我知道了在那一本著作里面可以找到这个观念,
或者这个观念在历史上的演化到底是如何的。

举个例子:艺术(ART)这个大观念,
我们都知道艺术与美感/审美(Aesthetic)是分不开的。
然而,这不过是近代尤其是19世纪把艺术理论和并于美学的倾向,
很自然的把艺术列入艺术中的一个门类,就是“审美艺术”。
但是在历史上,艺术与实用和知识的联系可能更为紧密与广泛。

当我在给于讲师教学培训的时候说到:「教学是一种艺术。」
一些讲师露出疑惑的神情。那如果说到:「医疗也是一种艺术。」又会怎样呢~

投资这两卷书,不曾让我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