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说:「这样不可以,那样又不行」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进退维谷,陷入一种窘境。在逻辑上这种左右为难的窘境叫做两难(dilemma)。而与之有关的逻辑推理就叫做《两难推理》。之前我提过有《假两难推理》,现在就说说正宗的《两难推理》。
学术上给《两难推理》的定义是:
由两个假言判断和一个有两个选言支的选言判断做前提构成的推理。
推理的结论可以是直言判断,也可以是选言判断。
暂且不理这些充满术语的句子,让我们就从一些例子直接看看《两难推理》的威力所在。这里有个典型两难推理的小故事:在汉朝时候有一天东方朔偷了汉武帝的据说“长生不老不死”的酒喝了,汉武帝很生气要砍他的头。东方朔竟然这样对汉武帝说:
『皇上,如果这酒真能使人不死,那你就杀不死我,如果这酒不能使人不死,
那它就是没用的,你也没有必要杀我;这酒或者使人不死,或者不能使人不死,
所以或者你杀不死我,或者你没必要杀我。』
汉武帝为之语塞也拿东方朔没办法,就放了他。东方朔使用的就是《两难推理》让汉武帝进退维谷,不管选择哪一样最终都拿到同样答案,就是不能杀东方朔。
再来一个例子,在古代有一个暴君,一天到晚想一些古灵精怪的方法来作弄囚犯。那时候的死刑有两种:砍头或是绞刑。有一天暴君心血来潮,派了侩子手向囚犯们宣布说:『国王陛下有令---让你们任意的说一句话,如果说的是真话,就绞死,如果说的是假话,就砍头。』反正是死,只是看你要怎样死,所以很多囚犯不加思索的说了一句话,结果囚犯们一就是因为说了真话而被绞死,二就是因为说了假话而被砍头。在这批囚犯中有一位很聪明,轮到他时他想了想,很巧妙地对国王说:『你要砍我的头!』国王听后呆住了,如果真的砍他的头,那他的话就是真话,而说真话是要绞死的;但是如果真要绞死他,他的话又变成假的了,那么说假话要砍头的。所以他的话又不是真话又不是假话,也就是不能砍头或者绞死,最后暴君无奈的放了他。
如果你的朋友很嚣张的挑战你,如果你能问出一个他无法回答的问题,他就请你吃KFC大餐。那你可以这样问他:『请问我该问你什么问题你才回答不出?』如果他可以回答你,那就代表他给的那个问题他将无法回答,如果他给不到你答案,那你已经问倒他;他或是答或是不答都会给你问倒,KFC大餐稳赚了~~ ^_^
最后,来一个大家熟悉的,有一天女孩问他的爱人:『你爱不爱我?』男孩回答:『爱!』谁知女孩生气的说:『你看你,想都不想就答,毫无诚意!再问你一次,你爱不爱我?』这回男孩聪明了,就思索的说:『嗯...我...』话未说完,女孩更生气:『你竟然犹豫,你!!』呵呵呵,快答,死!慢答,死得更快!!看官们,这又算不算《两难推理》呢?
2011年1月12日星期三
2011年1月11日星期二
聊聊逻辑 -- ★半费之讼
还是逻辑。说到同一律、排中律、假两难推理,不禁让我联想起逻辑学中一些有趣且耐人寻味的逻辑难题,有谬误,有悖论;而其中一个可以号称最牛的逻辑难题“半费之讼”现在就想拿来说一说。这个逻辑难题又称为“师徒打官司”,算是在逻辑学中蛮著名的故事。
话说在古希腊有一个智者名叫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约481BC~411BC)。他非常擅长辩论术并且有开班教导辩论技巧和如何打官司。有一天有一位名叫欧提勒士的年轻人来向他拜师学辩论术。为了显示自己的收费合理,他和该学生签了一份合同,就是欧提勒士现在只需要给一半的学费,另一半则在他毕业后打赢第一场官司再交付。好不容易,欧提勒士学成毕业了,但是这小子就是不肯成为律师,也不出庭为人打官司,学费也因此拖欠了很久。普罗泰戈拉看在眼里很不是味道,因为分分钟那一半的学费就这样泡汤了(>_<)。老师忍无可忍终于向法庭提出诉讼,告欧提勒士拖欠学费不还。
在庭上两人展开精彩的大辩论。开始时老师很得意的说:
「如果你在这场诉讼中败诉,那么根据判决,你必须付我一半学费;
如果你胜诉了,那么根据合同,你也必须付我一半学费;
所以不管你胜诉或败诉,你都要付我一半学费。」
谁知欧提勒士也很镇定的回答说:
「不是的老师,事情恰好相反,无论我胜诉或败诉,都不需要付你一半的学费。
因为如果我胜诉了,根据判决,我不需要付你一半学费;
如果我败诉了,那么根据合同,我依然没有赢第一场官司,所以我也不必付你一半学费。」
这就是著名的“半费之讼”。请问,是老师说得对还是学生呢?如果你是法官你又该如何下判?
---------------------------------------------------------------------------------------------------------------------------------------------
这个逻辑难题真的难倒了很多人,但也有很多人提出林林种种的解说与看法,有的站在逻辑学的角度来看,有的站在法学的范围来思考。而我本身也研究了很久,最后提出自己的一套见解。首先,我不熟悉法学,但就以上那么简单的陈述,也不说该学生到底如何有意拖欠学费,法律讲求证据,然而现在证据严重不足,所以我不晓得法官该考虑什么及如何下判。但是,站在逻辑学的角度来看,师徒两人的陈述都有错,都犯上了前提虚假,转移论题,也就是在暗中用另一个论题来替代要讨论的论题。
先看看老师的二难推理,他说:
「如果学生在这场官司胜诉,那么他应该付我一半学费。」
这句话他以合同为标准,否定了法院判决的效力;然而他又说:
「如果学生在这场官司败诉,那么他应该付我一半学费。」
这时候他又否定了合同的效力。他前后用了两个标准,而这两个标准有矛盾之处,根据矛盾律,两个互相矛盾的陈述不能同时为真,所以一就是依据合同,一就是依据判决,而既然这个案件已经来到了法院打官司,很自然的法院的判决将覆盖合同。
再来看学生的二难推理,他说:
「如果我在这场官司胜诉,那么我不必付他一半学费。」
这句话他以判决为标准,否定了合同的效力;然而他又说:
「如果我在这场官司败诉,那么我也不必付他一半学费。」
这时候他又拿着合同来否定了法院判决的效力。所以,学生也一样的犯上了前提虚假,两个前提没有采用同一个标准,是“双重标准”,是属于前提不真实的错误。
所以,只要搞清楚了这一点,那一切将由法院判决为重。
在这场官司中,只有学生不必给学费他才称为之胜诉,也就是说如果你判学生胜诉那学生就不必给一半学费,也这样合同的约定将无效。总之学生胜诉的结果一定是他不必交一半学费,不然何来胜诉可言?同样的,如果法官判学生败诉,他就一定要缴纳一半学费,而合同也就无效。如果学生败诉却不必给一半学费,那败诉的意义又在哪?
总结一句,虽然我不晓得法官该如何下判,但是判决一定要遵守,而且必定会导致合同在此判决中显得无效。这个结论也符合了驳斥两师生同时使用的逻辑诡辩。
话说在古希腊有一个智者名叫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约481BC~411BC)。他非常擅长辩论术并且有开班教导辩论技巧和如何打官司。有一天有一位名叫欧提勒士的年轻人来向他拜师学辩论术。为了显示自己的收费合理,他和该学生签了一份合同,就是欧提勒士现在只需要给一半的学费,另一半则在他毕业后打赢第一场官司再交付。好不容易,欧提勒士学成毕业了,但是这小子就是不肯成为律师,也不出庭为人打官司,学费也因此拖欠了很久。普罗泰戈拉看在眼里很不是味道,因为分分钟那一半的学费就这样泡汤了(>_<)。老师忍无可忍终于向法庭提出诉讼,告欧提勒士拖欠学费不还。
在庭上两人展开精彩的大辩论。开始时老师很得意的说:
「如果你在这场诉讼中败诉,那么根据判决,你必须付我一半学费;
如果你胜诉了,那么根据合同,你也必须付我一半学费;
所以不管你胜诉或败诉,你都要付我一半学费。」
谁知欧提勒士也很镇定的回答说:
「不是的老师,事情恰好相反,无论我胜诉或败诉,都不需要付你一半的学费。
因为如果我胜诉了,根据判决,我不需要付你一半学费;
如果我败诉了,那么根据合同,我依然没有赢第一场官司,所以我也不必付你一半学费。」
这就是著名的“半费之讼”。请问,是老师说得对还是学生呢?如果你是法官你又该如何下判?
---------------------------------------------------------------------------------------------------------------------------------------------
这个逻辑难题真的难倒了很多人,但也有很多人提出林林种种的解说与看法,有的站在逻辑学的角度来看,有的站在法学的范围来思考。而我本身也研究了很久,最后提出自己的一套见解。首先,我不熟悉法学,但就以上那么简单的陈述,也不说该学生到底如何有意拖欠学费,法律讲求证据,然而现在证据严重不足,所以我不晓得法官该考虑什么及如何下判。但是,站在逻辑学的角度来看,师徒两人的陈述都有错,都犯上了前提虚假,转移论题,也就是在暗中用另一个论题来替代要讨论的论题。
先看看老师的二难推理,他说:
「如果学生在这场官司胜诉,那么他应该付我一半学费。」
这句话他以合同为标准,否定了法院判决的效力;然而他又说:
「如果学生在这场官司败诉,那么他应该付我一半学费。」
这时候他又否定了合同的效力。他前后用了两个标准,而这两个标准有矛盾之处,根据矛盾律,两个互相矛盾的陈述不能同时为真,所以一就是依据合同,一就是依据判决,而既然这个案件已经来到了法院打官司,很自然的法院的判决将覆盖合同。
再来看学生的二难推理,他说:
「如果我在这场官司胜诉,那么我不必付他一半学费。」
这句话他以判决为标准,否定了合同的效力;然而他又说:
「如果我在这场官司败诉,那么我也不必付他一半学费。」
这时候他又拿着合同来否定了法院判决的效力。所以,学生也一样的犯上了前提虚假,两个前提没有采用同一个标准,是“双重标准”,是属于前提不真实的错误。
所以,只要搞清楚了这一点,那一切将由法院判决为重。
在这场官司中,只有学生不必给学费他才称为之胜诉,也就是说如果你判学生胜诉那学生就不必给一半学费,也这样合同的约定将无效。总之学生胜诉的结果一定是他不必交一半学费,不然何来胜诉可言?同样的,如果法官判学生败诉,他就一定要缴纳一半学费,而合同也就无效。如果学生败诉却不必给一半学费,那败诉的意义又在哪?
总结一句,虽然我不晓得法官该如何下判,但是判决一定要遵守,而且必定会导致合同在此判决中显得无效。这个结论也符合了驳斥两师生同时使用的逻辑诡辩。
2011年1月8日星期六
聊聊逻辑 -- ★排中律
说到假两难推理,让我想起另外一个很基础也很重要的形式逻辑定律--“排中律”
(tertium non datur)。如果排中律被误用,就会导致假两难推理的逻辑谬论。
排中律的定义为:“在一个思维或论证过程中,对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
必须承认其中一个必定为真,而不能采取两个都否认的态度。”
它的公式为:“或者A或者非A”
举个例子:当我问你,「你怕鬼吗?」你必须回答:「怕。」或者「不怕。」
而不能说「又怕又不怕」。也就是说,你一就是怕鬼,一就是不怕鬼,不会有第三可能。
排中律就是排除第三可能性的存在,让陈述变得清晰。
但是在这里“A”和“非A”必须是一对矛盾的值。因为有些人会利用一些非二值的判断来误用排中律,
比如我之前提到的假两难推理“不是黑就是白”就不是排中律,因为“黑白”不是一对矛盾的判断。
了解了排中律我们可以采取避开不回答的策略以免犯上排中律错误。
当有人问你赞不赞成政府设立皇家委员会来调查赵明福案件,
你不想答“赞成”或者“不赞成”,然而这也没有第三可能性了,
那你可以回答:「这就要看看所谓的皇家委员会的权限到底在哪里了。」
虽然会有人“妖”一声说你答了等于没有答,但至少你没有犯上逻辑错误,
也不必给予连你自己都不知道的答案!
(tertium non datur)。如果排中律被误用,就会导致假两难推理的逻辑谬论。
排中律的定义为:“在一个思维或论证过程中,对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
必须承认其中一个必定为真,而不能采取两个都否认的态度。”
它的公式为:“或者A或者非A”
举个例子:当我问你,「你怕鬼吗?」你必须回答:「怕。」或者「不怕。」
而不能说「又怕又不怕」。也就是说,你一就是怕鬼,一就是不怕鬼,不会有第三可能。
排中律就是排除第三可能性的存在,让陈述变得清晰。
但是在这里“A”和“非A”必须是一对矛盾的值。因为有些人会利用一些非二值的判断来误用排中律,
比如我之前提到的假两难推理“不是黑就是白”就不是排中律,因为“黑白”不是一对矛盾的判断。
了解了排中律我们可以采取避开不回答的策略以免犯上排中律错误。
当有人问你赞不赞成政府设立皇家委员会来调查赵明福案件,
你不想答“赞成”或者“不赞成”,然而这也没有第三可能性了,
那你可以回答:「这就要看看所谓的皇家委员会的权限到底在哪里了。」
虽然会有人“妖”一声说你答了等于没有答,但至少你没有犯上逻辑错误,
也不必给予连你自己都不知道的答案!
聊聊逻辑 -- ★假两难推理
“相信你的人不需要你解释,而不信你的人亦不会听你解释;
所以最好保持沉默。”
以上这句话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咋听之下,好像很有道理,
但是深思之后,可以发现实际上这是另一个典型的逻辑谬误。
这种谬误称为“假两难推理”(False Dilemma),它是属于分散注意谬误的一种。
逻辑谬误出现在哪儿呢?答案就在上述陈述把事情简单化的推向两极世界:非黑即白。
陈述把你身边的人只分为两类:“绝对相信你”和“绝对怀疑你”;不是黑就是白。
然而,实际上更多的人是处在一个中间灰色地带 -- 不是很相信而带有点怀疑。
不认清这一点,就会掉入思维陷阱,把事情搞砸。分析如下:
如果你保持沉默,有点相信你的会变成有点怀疑你,
而有点怀疑你的就会更加怀疑你,趋势都是负面的。
如果你作出解释,有点相信你的会变成更加相信你,
而有点怀疑你的则会开始相信你,趋势却是正面的。
由此可见,适当的把事情说清楚,会让更多处于灰色地带的人做出正面转变。
而一直保持缄默,往往会事情弄得更糟。
不管是在逻辑理论上还是我的生活经验上,都深深的印证了这一点。
从这个例子说开,让我想起911恐怖袭击之后美国小布什总统所犯上的同一类型谬误:
“你們要麼支持我們,要麼就是支持恐怖分子。”
“不是我们的朋友就是我们的敌人。”
又或者我国政治人物惯用的,“你批评国阵,那你一定是民联的人。”
然而,为何选择只有二元?
我可以选择鸟你国阵之后再轰民联啊,如果两个都是混账的话....
所以最好保持沉默。”
以上这句话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咋听之下,好像很有道理,
但是深思之后,可以发现实际上这是另一个典型的逻辑谬误。
这种谬误称为“假两难推理”(False Dilemma),它是属于分散注意谬误的一种。
逻辑谬误出现在哪儿呢?答案就在上述陈述把事情简单化的推向两极世界:非黑即白。
陈述把你身边的人只分为两类:“绝对相信你”和“绝对怀疑你”;不是黑就是白。
然而,实际上更多的人是处在一个中间灰色地带 -- 不是很相信而带有点怀疑。
不认清这一点,就会掉入思维陷阱,把事情搞砸。分析如下:
如果你保持沉默,有点相信你的会变成有点怀疑你,
而有点怀疑你的就会更加怀疑你,趋势都是负面的。
如果你作出解释,有点相信你的会变成更加相信你,
而有点怀疑你的则会开始相信你,趋势却是正面的。
由此可见,适当的把事情说清楚,会让更多处于灰色地带的人做出正面转变。
而一直保持缄默,往往会事情弄得更糟。
不管是在逻辑理论上还是我的生活经验上,都深深的印证了这一点。
从这个例子说开,让我想起911恐怖袭击之后美国小布什总统所犯上的同一类型谬误:
“你們要麼支持我們,要麼就是支持恐怖分子。”
“不是我们的朋友就是我们的敌人。”
又或者我国政治人物惯用的,“你批评国阵,那你一定是民联的人。”
然而,为何选择只有二元?
我可以选择鸟你国阵之后再轰民联啊,如果两个都是混账的话....
2009年12月28日星期一
聊聊逻辑 -- ★同一律
“当青蛙还不是青蛙的时候,叫做蝌蚪。”
这话有问题吗?有什么问题?青蛙不是由蝌蚪变的吗?
当青蛙还不是青蛙的时候,不是叫做蝌蚪吗?
形式逻辑学三大基本定律之一叫“同一律”,
也就是说每一个使用的概念都必须给于明确的定义,
同一个陈述之中的相同概念意义都一样,不得混淆,
不许偷换~
以上的陈述,就像是“当风扇还不是风扇时,
它是一堆铁”一样的无厘头。
当我们使用“青蛙”,“风扇”一词的时候,
概念特定的内涵就已经带出,就比如我们说“狗”,
就知道这种动物不会发出“喵喵”叫声,也不会飞。
所以“狗”就是“狗”,“狗”不会是“猫”,不会是“鸟”。
同样的,“狗”不会“不是狗”,这是不合逻辑的。
所以,“青蛙”不会“不是青蛙”,或者“还不是青蛙”,
“青蛙”就是“青蛙”,这个概念前后都得同一。
以上句子应该这么写才不会犯逻辑错误:
“青蛙的水生幼体叫做蝌蚪”, 或者是:
“蝌蚪是还没有变态发育成青蛙前的幼体”。
这话有问题吗?有什么问题?青蛙不是由蝌蚪变的吗?
当青蛙还不是青蛙的时候,不是叫做蝌蚪吗?
形式逻辑学三大基本定律之一叫“同一律”,
也就是说每一个使用的概念都必须给于明确的定义,
同一个陈述之中的相同概念意义都一样,不得混淆,
不许偷换~
以上的陈述,就像是“当风扇还不是风扇时,
它是一堆铁”一样的无厘头。
当我们使用“青蛙”,“风扇”一词的时候,
概念特定的内涵就已经带出,就比如我们说“狗”,
就知道这种动物不会发出“喵喵”叫声,也不会飞。
所以“狗”就是“狗”,“狗”不会是“猫”,不会是“鸟”。
同样的,“狗”不会“不是狗”,这是不合逻辑的。
所以,“青蛙”不会“不是青蛙”,或者“还不是青蛙”,
“青蛙”就是“青蛙”,这个概念前后都得同一。
以上句子应该这么写才不会犯逻辑错误:
“青蛙的水生幼体叫做蝌蚪”, 或者是:
“蝌蚪是还没有变态发育成青蛙前的幼体”。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