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31日星期一

後設認知

和同事聊起今日的青少年学生,同事摇头说拿学生没办法,骂他怕伤害了他,劝他他当耳边风,哄他未必吃你这套,讲道理更惨,他嫌你啰嗦老人....我说:因为我们面对的是Z-世代啊!这批所谓的九十后,就是有着与众不同的行为个性,要教育他们?看来我们必须先教育自己。

其实稍作分析,不难发现今日的青少年(有时甚至是青年)之所以在学习上进度慢,态度劣,无非是一种认知上的不足。他们之所以很难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独立作业,是因为他们不晓得问题出在哪里。他们说:时间管理不当,有时候很忙但是功课依然做不完,有时候老师说的好像明白但实际上又很模糊,举了一反不到三,记忆力很不妥...等等。再问下去:为何会这样?答案几乎就那么一个:「我布鸡稻~」

当然“布鸡稻”啦~ 都说了这是认知上的不足嘛。^__^

认知(Cognition)就是“认识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这包括从这个世界接收讯息,然后把资料储存、运用这些知识,再然后指导我们做决定和执行所做的决定。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对技巧的认识本来不是那么难的一件事,而难的在于学生不了解“自己到底是怎样去吸收去认识”的。对自己认知的认知(Cognition about cognition)、对自己思考的思考(Thinking about thinking)、对自己学习的学习(Learning of learning),称之为【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 大陆翻译为“元认知”)。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对自己认知系统的监控、掌握、调节能力,或者更简单的说:自知之明。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问一个小学生:「你要花多久时间来温习才能考取好成绩?」你就会发现,成绩优良的学生会做出比较准确的估计。我不是说成绩好的学生花的时间长还是短,而是他们对自己所需要的温习时间预算正确,也就是他们对自己的能力较为了解,所以才可以成为优秀生。事实上,优秀生不是必然的,更多时候他们这群人就是掌握了更佳的认知方法,对方法论运用的更得心应手才会成就今天的他们。

换言之,如果任何学生学习了“如何去学习”,常常思考“自己的思考”,认识到“怎样认识的”,那么很逻辑的,他对自己的学习监控力会变得更强,对自己时间观念有着更好的管理,懂得寻找与运用更好的方法,举一反三的可以更加独立去学习更多。

对後設認知,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部分:
1 後設認知知识(Metacognitive knowledge
2 後設認知经验(Metacognitive experience
前者是对自己一般认知能力的认知;后者是对自己认知能力在工作时的认知
前者为一种静态的知识(Offline knowledge)后者是一种动态的知识(Online knowledge

举个例子:
我知道我自己的记忆力很不错(对自己一般认知能力的认知)
但是今天有点儿不舒服迷迷糊糊的(对自己认知能力在工作时的认知);
虽然我平时上课不需要抄写笔记(关于认知系统与工作的认知)
但今天要把老师说的重点全部笔录下来(关于认知系统在工作时是否能应付工作)

就是因为后设认知,所以才能对自己能力的了解很透彻,也能对自己能力可能产生的变化控制得很好,所以在状况出现变化或者遇到不同情况,可以随机应变很快的做出调节行动,而最终目标依旧保持一样,就是学到东西。

有Graphic Design的学生在Typography科目拿很高分,表现很好。但是一个学期过去了,来到包装设计的时候,反而字体运用与排版变成一团糟,老师叹息,学生也很懊恼。这是一种学习迁移的困难。而后设认知对学习迁移的帮助非常之大。学会了后设认知,就可以更加写意更有意义的去学习了。

李佳薇

有一个女孩,名叫李佳薇。她不认识我,而我也是昨晚才认识她。
这个李佳薇,来自我国芙蓉,天生好嗓子,唱起歌来不得了。
然而,本地歌艺界不识货,她找不到属于她的舞台。
后来她到台湾念书,其中一个目的也是希望更接近星光大道,
她觉得,那应该是她可以发挥自己才华的重要平台。
结果,在第七届超级星光大道总冠军赛中她以大热门姿势连拿几个满分(据说这是一个记录),
然后在让评审落泪的情况下夺走冠军宝座。一切仿佛不是意外,但也绝对不是巧合。
这个女孩为了她的梦想而付出的努力很多人或许都没看到,当她出现在报章封面时,
已经是冠军的头衔了。而新闻背后成功路上的点点滴滴,我希望能感受。

经学生介绍,上网听了她的歌,感觉她已经到了大师的阶段,虽然她还很年轻。
说她大师不只是她的天籁之音,也包括了她的谦卑态度与豁达的想法。
她说:「我来这里,就是想要唱歌给大家听,让大家看到我。」多么简单,多么纯朴。

昨晚,我很开心,因为我的认知里头,多了一个概念----李佳薇


2011年1月23日星期日

【武装党卫军】 -- 第三装甲师

武裝党衛军第三裝甲師 “骷髅师”
(3rd SS-Panzer-Division "Totenkopf")

指挥官:艾克(Theodor Eicke
部队徽章:骷髅头
成立时间:1942年
人员总数:21,186人


二战爆发之前,党卫队头子希姆莱已经掌控大权,他多次向希特勒要求扩充新的党卫师。虽然军方百般反对(德国军方原本是国家征兵的唯一合法机构)但是希特勒还是答应了希姆莱。然而,希姆莱在军方的压力及干扰下无法顺利的找到他要的人员来建立新的师级队伍。最后,他把视线焦点放在警察+集中营警卫兵。

我之前说过,党卫军里头的三大分支之一,骷髅队SS Totenkopfverbände)就是专门负责纳粹集中营的警卫与管理。这个单位处事风格和其他党卫军不同,骷髅队成员特别残暴,追崇恐怖的管理手段。原因是他们的领袖艾克Theodor Eicke)曾患过精神病,有暴力倾向。所以艾克特别喜欢招募那些无业汉、穷苦弄人、甚至流氓等等,这些人都喜欢学习艾克的残暴思维。1939年11月,党卫队骷髅师正式成立,也开始接受军训(之前做集中营警卫不需军训)。

由于它的成员来源以及缺乏军人纪律素质,所以军方很瞧不起骷髅师。在军方眼中,骷髅是根本不算是作战部队,它不过是一群流氓或无赖,充其量只能担任后备军。由于一直无法取得应有的武器,最后希特勒亲自下令军方提供火炮武器给骷髅队。初期的骷髅师没什么战斗经验,却无比的残暴,而且很喜欢屠杀有色人种的战俘,这令他们在战场上无法获得敌人甚至同僚的尊重。有一次在对应英国军队的攻击时,面对70多辆的马蒂尔达坦克竟有骷髅师士兵怯战逃亡,这件事成为了整个党卫军的耻辱。

巴巴罗萨计划中,骷髅师被安排在第四装甲群,任务就是进攻列宁格勒(Leningrad)。骷髅师在这场战役中死伤惨重,尤其是冬季的包围战,骷髅师经过惨烈的战斗才能成功突围,但是已经造成80%的士兵阵亡。1942年骷髅师正式改名为武裝党衛军第三裝甲師 “骷髅师”艾克的指挥官职位只担任到1943年,因为他在一次的袭击中所乘搭的飞机被俄军击落身亡。在二战末期,骷髅师几乎把活动集中在东线战场,和苏联红军斗个你死我活。1944年正月,骷髅师和大德意志师联手投入一场激烈的战斗,解救5万多名被包围的德军,骷髅师一路杀进科尔森(Korsun)并成功把德军救离那里。

进入1945年,苏联大反攻,德国危在旦夕。骷髅师和其他党卫军/国防军边打边撤,士气再强也得面对后援不足,武器人员皆不足的难题。而苏联红军则士气高昂的不断逼向德国国境。三月之后,德国的攻势不再有了,骷髅师也不断地往西面撤军逃难,最后向美军投降,结束了第三裝甲師“骷髅师”的生命。












































【武装党卫军】 -- 第二装甲师

 武裝党衛军第二裝甲師 “帝国师”
(2nd SS-Panzer-Division "Das Reich")

指挥官:保罗豪舍(Paul Hausser
部队徽章:狼钩(一种捕狼的工具,日耳曼符号
成立时间:1941年1月
人员总数:20,184人


党卫军组织非常庞大,1940年,其中一个分支----武装党卫军Waffen-Schutzstaffel或简称Waffen-SS)正式被希特勒命名。这个武装分支很猛很把炮,共有39个师级队伍,总人员超过一百万人。

作为三大王牌之一的帝国师,其实是最早成为师级规模的队伍,但是在希特勒的得意“保镖队”---LAH由团扩编为师的时候,帝国师不得不委屈的居于老二地位。老实说,帝国师是所有武裝党卫军师团中获得最多勋章的队伍,所以有人说它的表现比亲卫师(LSSAH)更威水。帝国师的前身为德意志旗队SS-Standarte "Deutschland"),是一支党卫军特别机动部队(SS-Verfügungstruppe或简称SS-VT)。当时还叫德意志旗队的帝国师曾经参与波兰战役、荷兰战役和比利时战役,表现都非常突出。之后在对法国的战争中德意志旗队被安排往马其诺防线佯攻,让法军的军力被牵制在那里。法国战役后,德意志旗队更名为德意志师,但是为了不与原本的德国陆军模范部队“大德意志团”产生混淆,就再度改名为“帝国师”Reich)。

在1941年巴尔干之役中,帝国师为先锋部队,负责从保加利亚南面朝向西边的贝尔格莱德(前南斯拉夫首都)进攻。进攻队伍还包括了国防军的大德意志团(Grossdeutschland Regiment)。因为改名事件,帝国师与大德意志团已经不咬弦,不断暗中较量。当他们抵达阿里布纳尔(Alibunar)时,刚好遇上大雨,道路积水满地泥泞,造成行军速度缓慢下来。由于大雨的延误,帝国师与大德意志团只能在多瑙河畔等待上级的指示。

但是,帝国师的一位摩托车侦查连连长,克林根伯格Fritz Klingenberg)却大胆的带领了几十名手下,偷偷地驾着橡皮筏渡过多瑙河,潜进了贝尔格莱德。入城之后,他发现贝尔格莱德的防空十分贫乏。这位聪明的突击中队领袖和手下策划了一场突击行动,生擒了市长。他们要求市长宣布投降,不然他们将召来德国空军轰炸贝尔格莱德。但是,克林根伯格根本不知道,他们的无线电已经毁坏无法使用,而且才有十多位手下罢了。市长就这样懵懂的宣布投降。几个小时过去,第十装甲师开进了贝尔格莱德,当他们发现,整个城市原来已经被一个帝国师连长带着十多位手下占领,大家都当场愣住了。

帝国师军力强大且勇猛迅捷,但是也因为这样帝国师部队很傲慢,常常和国防军发生冲突。在巴巴罗萨计划中,帝国师被重用,是攻占莫斯科的先锋部队,眼看就可以拿下俄罗斯首府,但人算不如天算,严寒的冬季救了莫斯科,帝国师在遭遇重大损失下撤退。帝国师也在这个时候再度改名,从“Reich”换成“Das Reich”。1942年11月帝国师升级为装甲掷弹师SS-Panzergrenadier-Division),但是在一年后又打回原形。

1944年6月6日盟军诺曼第登陆反攻欧洲序幕,但帝国师却远在东线。匆匆的赶过来已经是7月多了,长途跋涉让帝国师威力减弱,加上美军厉害的布莱德雷将军发动的眼镜蛇行动,一轮惨烈的交战过后,帝国师挡不住美军猛烈的炮兵和航空兵火力而败阵,战役结束之时,帝国师仅剩下450人和15辆坦克。重新整顿的帝国师虽然之后又参与了突出部之役,还是战败。最后,在匈牙利的末日战役就成了帝国师的真正末日;1945年希特勒发动最后攻势---春醒行动Operation Spring Awakening),但是苏联红军却以压倒性的优势把春醒行动粉碎,帝国师一路溃逃向西边,终于向美军投降。

二战期间,党卫军曾大量屠杀俄罗斯军民,所以和俄罗斯的仇恨很大。战争末期,当德国知道大势已去,党卫军都尽量避免落入红军手里。他们宁可向他们瞧不起的美军投降,也不愿成为苏联的战俘。












































2011年1月22日星期六

【武装党卫军】 -- 第一装甲师

武裝党衛军第一裝甲師 “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装甲师”
(1st SS-Panzer-Division "Leibstandarte Adolf Hitler")

指挥官:迪特里希(Josef "Sepp" Dietrich)
部队徽章:钥匙(指挥官的德文名字意思为钥匙
成立时间:1941年
人员总数:20,844人

作为党卫军的第一支成师队伍,第一装甲师也是SS最著名最卓越最精锐的部队。
虽然说武装党卫军第一装甲师的成师时间在1941年,但是远在1923年希特勒就以保镖团的名誉成立了一支大约120人的特别近身侍卫队。为了区别冲锋队员所穿着的褐色军服,这批近身侍卫穿上黑色制服,帽徽上还绣着骷髏頭圖案。(其实黑色的制服属于常规党卫军)

1933年这支近身侍卫队伍在慕尼黑暴动10周年纪念会上被希特勒改名为“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LAH),全權負責守衛帝國總理府、柏林的3個機場、各政府部門(包括親衛隊總部)和希姆萊的私人住所。

1934年12月,LAH已经发展成团级规模。
1940年8月,警衛隊已扩编至旅级规模。
1941年6月,这支队伍的军力已经升到师级。1941年尾,正式改名为第一装甲师。

第一装甲师 “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装甲师”是一支非常善战且很残暴凶狠的队伍,前后一共参与纳粹德国无数次的军事行动,包括了:波兰闪击战、法国战役、攻打希腊、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诺曼第、亚耳丁战役、末日战役等等,只可惜无法参与巴巴罗萨计划。

在德国闪击波兰时,这支武装党卫军只不过是团级规模,被编配在德国陆军南方集团军的指挥下,属于机动化步兵团。由于党卫军采取的战斗手法非常激烈(全攻型),所以引发的伤亡率也很高,虽然如此,依然无法阻止更多的热血青年加入党卫军,他们都以能为元首卖命效劳为荣。武裝党衛军第一装甲师的确勇猛善战无比,而且手段越来越凶残。在东线战场上,有一回,为何替六名被俄罗斯军队杀害的同伴复仇,第一装甲师竟然在1942年4月展开的一场战役中,三天内屠杀了4000多名俄军战俘!

武裝党衛军第一裝甲師的指挥官迪特里希曾经是希特勒的司机,很受希特勒的宠爱。连带他领导的第一裝甲師也受到元首的高度重视。到了库尔斯克大会战之时,第一裝甲師成了德国重要的战斗力标志,是王牌中的王牌。也这样这个装甲师装备了很多新颖且威力强大的武器,比如五号豹式坦克和六号虎一式坦克。然而德国军力再强大也终有遇到克星的时候,在诺曼第战役中,第一裝甲師和第七军率命反击美军的眼镜蛇行动,眼看就要取得胜利,谁知道英国皇家空军(RAF)派出第245分队的台风战机(Hawker Typhoon)把第一裝甲師的坦克轰得七零八落。迪特里希向希特勒请求撤军,但是那时的希特勒已经接近疯狂,一口拒绝。在不得后撤的情况下,第一裝甲師几乎全军覆没,除了一个营的坦克逃出生天,其余的全数被歼灭。

自从诺曼第之后,第一裝甲師的军力与战斗力不断下滑,军中的精英所剩无几,新入伍的都是一些杂牌军,所以就算之后虎王坦克被增配进第一裝甲師,整体战斗力都已经大不如前了。1945年在匈牙利的末日战役,仗还没打完,就传来了希特勒自杀的消息。第一裝甲師最终避开俄军的追杀而向美军投降,结束了武裝党衛军第一裝甲師看似辉煌然而血迹斑斑的短暂战斗史。

我不会写精彩的战争故事,但是每次读党卫军的战史,都有一种很想和朋友分享的冲动。在政治上,他们都是被人利用的一群,在军事上他们无法和正规军人一样严守军纪,但是在战斗思想上,他们绝对可以称得上百分百的勇士。








2011年1月20日星期四

思 ● 哲

























哲学是什么?这问题可以连哲学家也难以回答。而答案一定要理性的吗?

忘了是谁,引用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Novalis)的名句:
哲学,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家园” 来描述哲学。
这是我在十五岁刚刚开始接触哲学时,就碰上的这么一句“晦涩”开场白。

我之后都喜欢用这句话来捉弄那些问我何谓哲学的朋友,即使,
我当时依然领悟不着那名句背后的真正含义......

时光荏苒,眨眼和哲学走过了25个春秋,面对着这么一位旧雨,
无法说得上非常熟悉,情况是认识了一些,却也还陌生一些。
回想起当年令我愤慨进而誓言要搞清楚什么是哲学的那句精华,
如今总算有了一点点的感悟......

我差不多半生游子命,十三岁离乡背井,比很多人更早了解何谓乡愁,
不敢说自己是漂泊流浪,但远离家园看不到父母是真的让人不好受,
尤其在一个人静下来缅怀时更是感触良多,理由无他 --

那是我最初出发的地方,那里有抚育我成长的亲人,那是一种情意结;
把你的心肝,和那片土地溪水扭成了一个结。

然而,那个故乡与家园很清晰,不必“寻找”。
那么,哲学要寻找的是什么“家园”?

在宝石岛的夜晚,望着满天星斗,牵动着思绪,也指引方向,
所有的感慨油然而生。对着穹苍,突然感觉自己的渺小,生命的短暂。

人生于世,处在天与地之间;知天地而后修身,
哲学里头就天(本体论)地(宇宙学)的探索,
目的在于成就一个人;作为人,要安身立命,要安和乐利。

哲学本来就不提供答案,它只综合了几千年来人类因探知爱智而产生的想法,
一代一代的,不断顿促你去寻找你本身的答案。

通过哲学,我踏上了认识论这筏,再投身于浩瀚的形而上海洋,
望着满天的星芒,我已经感觉到心中涌现的另一股乡愁......

【武装党卫军】 -- 简介

在二战期间,如果说到设备最精良,训练最有素,表现最英勇,精神最专业的军队非德军莫属,
相信喜欢军事的朋友都没什么异议。但是纳粹党的恶名昭彰,集中营的阴森恐怖,希特勒的残暴不仁
也一样的让德军成为“坏人”的代表,尤其是美制电影,总是把德军形容为恶魔禽兽,
连鲁格斯执导的星球大战,也把最坏的黑武士依照德军的特征来设计。但是,二战后直到今天,
我们却不断看到自由的网络世界有崇敬二战德军的网站、论坛、博客等等,
尤其是华人世界(台湾、大陆、香港)有更多的二战德军粉丝。这是怎么一回事?


我必须声明,我在此的用意不是要道德批判二战德军的行为,而是把德军复杂的编制系统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让许多摸不着头脑的朋友不再误会或者疑惑到底谁才是德军。“谁才是德军?不是德国军人就是德军吗?”
这的确有点令人纳闷,如果根据军队军人的严格定义,德军因该是德国正规军队。
而讽刺的是,搞到街头巷尾皆知的“德军”其实并不是德国正规军队,而是一般简称为“SS” 的党卫军;
而偏偏这支以凶狠闻名战绩累累的党卫军,并不是正规军人,而是一支超级庞大的保镖团!!


试想想,这支当初只有数百人的保护纳粹党会议的安全部队,竟然可以渐渐发展为德国元首的侍卫军;
而在希特勒掌握大权的时候,它已经成长至二万五千人(大约一个师的人数),这是多么震撼的事情!
然而,这不是党卫军最巅峰时期的总军力。

纳粹党卫军基本上有三个分支体系:

1 常规党卫队 (Allgemeine SS)

2 武装党卫军 (Waffen SS)

3 骷髅队 (SS Totenkopfverbände



常规党卫队是专门肩负党卫军的行政、警察、管理事务,还必须领导全党同志学习种族理论,
进行思想上的洗脑工作等等。这个分支的特色是身穿黑色的制服,所以很容易辨认。


骷髅队则负责纳粹集中营的警卫与管理,是最血腥残忍的队伍,就连纳粹党里面也有很多干部
不敢苟同他们的恐怖作风。他们最突出的识别就是配戴骷髅头标志。


最后来到武装党卫军,这个人员数量最为庞大的分支在1933年(包豪斯关闭之年
希特勒正式掌权时才成立的。它的前身是希特勒的贴身保镖、亲卫队和政治紧急部队。
这些单位的顶爷不是军方什么将军元帅,而是国家元首,也就是说,这批经过特别训练的“特种部队”,
效忠的对象就是希特勒本人而已!这几个单位过后合并成党卫军特别机动部队
SS-Verfügungstruppe或者简称SS-VT)。1938年,党卫军一共有四个分支的作战队伍:

1 阿道夫希特勒亲卫队 (Leibstandarte-SS "Adolf Hitler"

2 德意志旗队 (SS-Standarte "Deutschland"

3 日耳曼旗队 (SS-Standarte "Germania"

4 元首旗队 (SS-Standarte "Der Führer"

到了1940年,二战正式爆发之后,SS-VT被希特勒命名为:
武装党卫军
Waffen-Schutzstaffel或简称 Waffen-SS)。
武装党卫军一共有卅八个师,组织由上至下一共有一百多万人!
由于希特勒很难相信不是由他一手训练调教的德国军方,所以他把更多的信任、军备、福利都放到武装党卫军,
也让党卫军集万千宠爱在一身,很多新武器或威猛的装备都会先分配给党卫军才轮到德国正规陆军(Heer)。
虽然武装党卫军的上师不是来自军方,但是在作战的时候,党卫军一样的被编进受军方指挥的德军作战部队。
武装党卫军曾经参加过最主要的十二场战役;由于每个队员都以身为党卫军为荣,所以打起仗来特别勇猛;
加上好的装备以及强悍的领导作风,武装党卫军在战斗中抢了正规陆军的风头,
成为备受瞩目的战斗部队,也让许多不知详情的一般人以为武装党卫军就是德国正规军队。


战争爆发初期,就如希特勒不信任军方,德国军方一样的不信任党卫军,
认为这班家伙都是拍希特勒马屁的一群,所以处处为难党卫军,但是渐渐的党卫军的表现也让军方不得不折服,
也这样在中后期战场上并肩作战不分你我了。到了战争末期,武装党卫军的装甲师和
装甲掷弹师已经成为德国作战部队里面最有战斗力的。党卫军由一支小小的保镖团,演变成仪仗队,
再发展成一支装备精良的百万大军。在不算太长的廿年历史中,原本只是纳粹主义狂热份子的早期成员,
被训练成战场上的斗魂。作为纳粹党的精英部队,党卫军只允许体格健壮的纯种日耳曼青年加入
虽然后期有更加爱多的外国志愿军加入武装党卫军)。这批热血青年也同时是一批被洗脑的暴徒,
为了党与元首而干下无数的残暴罪行。


往事如烟,二战已经结束六十五年,当年的年轻小伙子如果今天还在世,都已经是八九十岁高龄的老爷爷了。
走过半个世纪后再看回历史,如果不以道德层面进行批判,而纯粹站在军事角度来解读,
武装党卫军的确是一支军事史上非常突出且值得研究的作战部队。而我也是抱着同样的观点,
来编辑与武装党卫军相关的历史和军事知识,希望大家从更多角度以更中肯的态度来看待这段历史。


























































































































2011年1月19日星期三

房角石

感激曾南幸弟兄,让我知晓《房角石》。
























房角石,是一间基督教书局,位于Desa SetapakMetroView公寓外面的商店区。
之前这间小小的书局是坐落在Sri Rampai的,之后就迁至这里来。我很喜欢逛书局,
尤其是基督教书局更加喜欢,因为里头充满着大爱与智慧。
以前经过一番搜索,才找到位于八打零再也SS2区的两间基督书局,但是几乎只卖英文圣经与丛书。
中文的基督书局买少见少,曾经听过过在蕉赖有一间,但由于交通不方便所以从没去拜访过。


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不容易接受英文的基督丛书,但是慢慢的反而爱上了,因为英文版的丛书选择非常之多,
从圣经注释、神学、灵修丛书,琳琅满目。然而,自己英文不太灵光,读英文书始终慢半拍(要查字典~)。
所以,还是期望能找到中文基督书局。再不然就期待中文基督书展的到来~


因为士拉央卫理公会的曾弟兄,我来到了这个方寸乐土。说它方寸,因为占地不大,
普通店屋楼上,半间大小,放了很多很多的书架,加上阅读室、咖啡座、收银处和书库,
就那么小小的空间。虽然如此,依然有着浓浓的书香气息,还有化不开的基督之爱~


第一次上来就舍不得离开了,曾弟兄也很耐性的等我浏览一些书架。
最后,我在这里找到了非常难寻的XXL圣经套,终于能把我两本珍贵的中文圣经好好地装着。
也趁这难得的机会买了一本研经用书--〖约翰福音:道成肉身赐永生〗
行色匆匆我也无法再久留,就等下次再次拜访吧~~ ^_^


房角石,我不断思索这个有趣的名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为何一间基督教书局要冠上这样的名字?
搜索资料终于真相大白!原来房角石意义深长。“房角石”(cornerstone),又称为“奠基石”,
是一种在建筑物奠基时安放在外墙转角处的石块,上面刻有纪念奠基的铭文。
作为建筑奠基的基石,房角石有定位、定向的基本功能。
除了这个意义之外,根据旧约,房角石还有实验性和审判性的功能。
保罗更是直接的指出耶稣就是教会的房角石,在教会的建立与运作上,
耶稣基督是教徒们赖以决定各面墙的方向的基准。(以弗所书第2章21~22节)


一个独特的名称,饶富意义的内涵。

2011年1月15日星期六

钢笔系列之LAMY2000

我使用钢笔超过卅年,这是我第一次谈钢笔。

孩提时候我就开始接触钢笔,那是爸爸买给我的中国英雄牌(Hero)钢笔。英雄牌是当时最便宜最普遍的钢笔,犹记得一支要卖三至五零吉。开始使用钢笔的印象已经很模糊了,依稀记得漏墨是很普通的事儿,常常弄到双手脏兮兮的。
上了中学依旧使用英雄牌钢笔,偶尔爸爸收到一些以钢笔为礼物的都会转送给我,所以也曾使用过派克(Parker)钢笔,甚至是一些画漫画用的蘸水笔。

后来在艺术学院求学,大胆的买了第一支对我而言算是蛮贵的钢笔,那就是号称设计师专用的凌美狩猎者(LAMY Safari)钢笔,碳黑色,价格50零吉。那时候对钢笔依然没什么研究,只是觉得有型有款罢了。书写起来有时也不会很方便,因为钢笔用墨不防水,一碰到水就会散开,写好的字都得小心翼翼收好,比较起圆珠笔,钢笔的笔触也相对的粗。我是一个带有点神经质(妈咪这样形容我)很喜欢写小字的人,所以圆珠笔比较符合我的要求,所以钢笔只是作为交替使用文具。


出来工作了,形象需要,除了凌美狩猎者,我又购入了一支玛瑙绿色的威迪文(Waterman)钢笔,这支笔花掉了我两百多零吉,但是也因为这支威迪文钢笔我认识了一位客户且变得好谈,因为我们用着同一款钢笔,连颜色都是一样的,算是一种难得的巧妙吧~~ 那支威迪文的性能和它的价格不成正比,常常塞笔嘴,每次清洗后不久就会塞,写在不恰当的纸上会塞,久不使用也会塞....塞到我失望放弃使用。那时起我就开始意识到,钢笔作为书写工具,性能一定要驾驭在形式上,不管多美,只要书写不顺畅,什么都假!于是我开始搜索物色真正标榜品质的钢笔,也因为这样,我找到了答案,而这个答案竟然是...我当年购买的算是“便宜货”的凌美钢笔!!


凌美钢笔(LAMY)】,产自德国,品牌的设计理念为延续包豪斯工艺的“形式服从功能”(forms follow function)。凌美钢笔于廿世纪卅年代在德国海德堡(Heidelberg)设厂生产。公司的创始人是约瑟·拉米(Joseph Lamy)。创始人的儿子在1962年加入这个家族公司并且对经营方针与理念进行全面改革,他邀请了包豪斯设计派的设计师加入他们企业,就这样开始了现代设计路线的钢笔产品。凌美钢笔设计现代、造型简单、质料新颖、强调功能,所以目标消费群都是年轻人,学生,设计师,和一些品味独特的专业人士。“形式服从功能”的设计理念让凌美非常注重品质,凌美钢笔标榜不塞嘴不漏墨的卖点在市场上占着一席。(我的狩猎者用了足足廿年,不曾漏墨水也不曾塞笔嘴~~ 赞!


十多年前中国崛起,世界上许多生产商制造商都把工厂移到中国以取得更加低廉的成本。然而,一直到今天,凌美依然坚持每一支钢笔都必须从德国海德堡工厂生产、品管、包装,绝不假手于人。这也是说,不管你在哪里买到的凌美钢笔,一定是Made in Germany的。想想看,在今天这个讲求速食低本的时代,Made in Germany三个字是多么的吸引人啊!这同时也表现出一种永不妥协的设计精神。
凌美的钢笔产品屡屡在各项设计大赛中夺奖,印证了它独特的风格和不朽的精神。今天要说说的就是凌美公司的镇馆杰作----凌美2000



凌美2000是凌美钢笔最杰出的产品设计。生产始于1966年的凌美2000,是由杰德·A·米勒(Gerd A.Muller)设计。这个设计一直沿用了四十多年,没有什么修改,但是今天看来依然难以置信那是四十多年前的设计。钢笔的设计简单到整支笔找不到一处多余的设计。凌美2000在当年大胆的使用了很独特的一种树脂材料---由拜耳(Bayer)生产的碳纤玻璃模克隆(Makrolon)。笔嘴处有不锈钢的包覆,只露出少许的嘴尖,造型简单但是又很独特。上墨水的方式为稀有罕见的活塞上墨,基本上不但不能使用方便的卡式墨水匣,也无法扭开笔杆来进墨水。但是这种上墨方式却能一次过进大量墨水,是一种让人称赞的易用性(Usability)。握位處還有一小段霧白色的觀墨窗,让你可以很容易的知道笔内还有多少墨水,这又是另外一项让人开心的设计。凌美2000的不锈钢笔夹具有锐利简单和陽剛氣十足的轮廓线。而唯一的品牌名字LAMY就以小到不能再小的级数刻在笔夹的一旁,实在令人佩服那一种自信。



选择凌美2000是一种愉快的经验。凌美产品的现代设计理念让我深感认同。当我决定在外观与功能之间做出一个抉择,我会很直接的考虑后者。其实凌美的钢笔都是品质一流的,也因为对凌美的钟爱,我心想:那就应该把凌美最得意的旗舰级产品买回来使用啊!这就是选择凌美2000的重要理由。我购买的这支凌美2000是B笔嘴,因为打算拿来当成签名笔。凌美的笔嘴都会比它的刻画尺寸来的大一些,一般上F笔嘴写出来的字像是M,而B嘴写出来的字当然是最粗的了。我鲜有用这支钢笔来做一般书写,基本上只是拿来签名,所以我进了深褐色的墨水,让签出来的字迹带有怀旧的味道。














这支凌美2000是在百盛公司购买,买回来之后感觉怪怪的,因为套上笔帽的时候感觉没有扣紧,于是上网检查图片,终于发现问题所在:我的凌美2000少掉了一个金属扣,是用来扣紧笔帽的。冷静之下我联络了凌美在马来西亚的总代理。经理先生非常友善,他叫我别担忧,只要拿去总经销处更换就行。正因为这个小问题,让我感觉这个德国钢笔品牌不止是品质好,连售后服务也是很好。经理先生还告诉我,他的凌美2000已经使用了八年,但是笔身毫无刮花的痕迹,整支笔犹如新的一样,让我惊叹这个“模克隆”的耐用性。









[笔杆顶端的上墨活塞,锁紧之后完全看不出痕迹]




 










[小之又小的品牌就刻在笔夹处,没那份自信,谁敢这么做?]


老实说,凌美2000外貌极其平凡,但也散发着一股对钢笔的的热情,我深信这是对钢笔同样有着深厚情感的使用者才能体会到的。换好零件回来后立刻上墨使用,感觉墨水非常流畅的从笔嘴输出,顺滑得几乎不感觉有什么阻力。也许是B嘴的关系,写出来的线条粗犷敦厚,比我之前的签名笔好用得多。虽然笔嘴是白钢制成,但是一点也不感觉硬,加上“模克隆”笔杆上刻出来的细纹理,让人握在手里倍感舒适,然而也感觉有点儿轻(比较起铂制笔杆的凌美STUDIO)。对一些用惯重型武器的朋友而言就少掉那一份重量感了。

对我而言,这一支钢笔是超值的,是永不过时的。除了那一丝丝现代设计的气息,钢笔也呈现德国工艺细腻且朴实的一面。记得去年在曼谷的设计中心看了一个展览:
现代设计的演变里头唯一的文具代表就是凌美狩猎者和凌美2000。






























[LAMY2000测试书写之一]


































[LAMY2000测试书写之二]

2011年1月13日星期四

乐哉!硬笔书法

书法就书法,什么硬笔书法?也难怪,在马来西亚即使是华人也不见得有几个“喜欢”
写汉字或者西洋艺术字。一般上一想到中文书法就会自然联想到毛笔字。
其实硬笔书法的意思就是不用毛笔(软笔)而是用钢笔、中性笔或者圆珠笔来书写艺术字。


我记得自己小学的时候写字很难看,尤其是汉字,惨不忍睹。老师也曾在我成绩单上写下:
字不好看,要勤加练习。但是我却不曾觉得自己写的字有什么问题。
我小学四五六年纪的班主任陈海亮恩师写得一手好字,那些中文字笔迹龙飞凤舞却又感觉扎实平稳,
很难看到一位老师的字写得那么的好。但是那些字对我而言犹如天书神
字,学也学不来。

上了中学,出现另外一位书法了得的老师---
萧佛来恩师。
这位教地理的老师也一样写得一手好字,而这个时候,我心动了....看看自己超级丑的字体,
再看看老师的艺术字,我下定决心,要把自己的字练好。记得那时是一九八五年。


我开始拿一本簿子来练习硬笔书法,使用
的硬笔有圆珠笔(Kilometrico)和英雄牌钢笔。
我一粒字一粒汉字的学习书写,像是小学生写字一样,一直重覆不断地写,
写到自己觉得满意为止。印象中“涵”字是最难写得美的,不晓得练习了几百遍。
庆幸的是,我没有气馁,没有感觉很乏味,反而越写越有成就感,越写就越喜欢。
高中二的时候,我通过抄歌(那时流行抄写制作自己的歌簿)来练习书法。
抄了好几本歌簿,终于看到自己可以见人的汉字了,前后大约花了三年。


中学毕业到今天已经廿多年了,这些日子不曾中断手写中文英文,
但是除了看到一些书写风格的转换外,进步已经是微之又微了。去年开始重新对钢笔着迷,
也顺带更加勤于用钢笔来书写。如今,写得美不美不是我的目标,写字,
或者硬笔书法对我而言只是一种享受,
享受笔与纸之间最原始的接触;
享受还能用手去感觉汉字的独特结构。

























【行书练习 - 陆游词】


























【行楷练习 - 对联】

2011年1月12日星期三

聊聊逻辑 -- ★两难推理

当我们说:「这样不可以,那样又不行」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进退维谷,陷入一种窘境。在逻辑上这种左右为难的窘境叫做两难dilemma)。而与之有关的逻辑推理就叫做《两难推理》。之前我提过有《假两难推理》,现在就说说正宗的《两难推理》。

学术上给《两难推理》的定义是:
由两个假言判断和一个有两个选言支的选言判断做前提构成的推理。
推理的结论可以是直言判断,也可以是选言判断。

暂且不理这些充满术语的句子,让我们就从一些例子直接看看《两难推理》的威力所在。这里有个典型两难推理的小故事:在汉朝时候有一天东方朔偷了汉武帝的据说“长生不老不死”的酒喝了,汉武帝很生气要砍他的头。东方朔竟然这样对汉武帝说:
『皇上,如果这酒真能使人不死,那你就杀不死我,如果这酒不能使人不死,
那它就是没用的,你也没有必要杀我;这酒或者使人不死,或者不能使人不死,
所以或者你杀不死我,或者你没必要杀我。』
汉武帝为之语塞也拿东方朔没办法,就放了他。
东方朔使用的就是《两难推理》让汉武帝进退维谷,不管选择哪一样最终都拿到同样答案,就是不能杀东方朔。

再来一个例子,在古代有一个暴君,一天到晚想一些古灵精怪的方法来作弄囚犯。那时候的死刑有两种:砍头或是绞刑。有一天暴君心血来潮,派了侩子手向囚犯们宣布说:『国王陛下有令---让你们任意的说一句话,如果说的是真话,就绞死,如果说的是假话,就砍头。』反正是死,只是看你要怎样死,所以很多囚犯不加思索的说了一句话,结果囚犯们一就是因为说了真话而被绞死,二就是因为说了假话而被砍头。在这批囚犯中有一位很聪明,轮到他时他想了想,很巧妙地对国王说:『你要砍我的头!』国王听后呆住了,如果真的砍他的头,那他的话就是真话,而说真话是要绞死的;但是如果真要绞死他,他的话又变成假的了,那么说假话要砍头的。所以他的话又不是真话又不是假话,也就是不能砍头或者绞死,最后暴君无奈的放了他。

如果你的朋友很嚣张的挑战你,如果你能问出一个他无法回答的问题,他就请你吃KFC大餐。那你可以这样问他:『请问我该问你什么问题你才回答不出?』如果他可以回答你,那就代表他给的那个问题他将无法回答,如果他给不到你答案,那你已经问倒他;他或是答或是不答都会给你问倒,KFC大餐稳赚了~~ ^_^

最后,来一个大家熟悉的,有一天女孩问他的爱人:『你爱不爱我?』男孩回答:『爱!』谁知女孩生气的说:『你看你,想都不想就答,毫无诚意!再问你一次,你爱不爱我?』这回男孩聪明了,就思索的说:『嗯...我...』话未说完,女孩更生气:『你竟然犹豫,你!!』呵呵呵,快答,死!慢答,死得更快!!看官们,这又算不算《两难推理》呢?

2011年1月11日星期二

聊聊逻辑 -- ★半费之讼

还是逻辑。说到同一律、排中律、假两难推理,不禁让我联想起逻辑学中一些有趣且耐人寻味的逻辑难题,有谬误,有悖论;而其中一个可以号称最牛的逻辑难题“半费之讼”现在就想拿来说一说。这个逻辑难题又称为“师徒打官司”,算是在逻辑学中蛮著名的故事。

话说在古希腊有一个智者名叫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约481BC~411BC)。他非常擅长辩论术并且有开班教导辩论技巧和如何打官司。有一天有一位名叫欧提勒士的年轻人来向他拜师学辩论术。为了显示自己的收费合理,他和该学生签了一份合同,就是欧提勒士现在只需要给一半的学费,另一半则在他毕业后打赢第一场官司再交付。好不容易,欧提勒士学成毕业了,但是这小子就是不肯成为律师,也不出庭为人打官司,学费也因此拖欠了很久。普罗泰戈拉看在眼里很不是味道,因为分分钟那一半的学费就这样泡汤了(>_<)。老师忍无可忍终于向法庭提出诉讼,告欧提勒士拖欠学费不还。

在庭上两人展开精彩的大辩论。开始时老师很得意的说:
如果你在这场诉讼中败诉,那么根据判决,你必须付我一半学费;
如果你胜诉了,那么根据合同,你也必须付我一半学费;
所以不管你胜诉或败诉,你都要付我一半学费。


谁知欧提勒士也很镇定的回答说:
不是的老师,事情恰好相反,无论我胜诉或败诉,都不需要付你一半的学费。
因为如果我胜诉了,根据判决,我不需要付你一半学费;
如果我败诉了,那么根据合同,我依然没有赢第一场官司,所以我也不必付你一半学费。


这就是著名的“半费之讼”。请问,是老师说得对还是学生呢?如果你是法官你又该如何下判?


---------------------------------------------------------------------------------------------------------------------------------------------

这个逻辑难题真的难倒了很多人,但也有很多人提出林林种种的解说与看法,有的站在逻辑学的角度来看,有的站在法学的范围来思考。而我本身也研究了很久,最后提出自己的一套见解。首先,我不熟悉法学,但就以上那么简单的陈述,也不说该学生到底如何有意拖欠学费,法律讲求证据,然而现在证据严重不足,所以我不晓得法官该考虑什么及如何下判。但是,站在逻辑学的角度来看,师徒两人的陈述都有错,都犯上了前提虚假,转移论题,也就是在暗中用另一个论题来替代要讨论的论题。

先看看老师的二难推理,他说:
如果学生在这场官司胜诉,那么他应该付我一半学费。
这句话他以合同为标准,否定了法院判决的效力;然而他又说:
如果学生在这场官司败诉,那么他应该付我一半学费。
这时候他又否定了合同的效力。他前后用了两个标准,而这两个标准有矛盾之处,根据矛盾律,两个互相矛盾的陈述不能同时为真,所以一就是依据合同,一就是依据判决,而既然这个案件已经来到了法院打官司,很自然的法院的判决将覆盖合同。


再来看学生的二难推理,他说:
如果我在这场官司胜诉,那么我不必付他一半学费。
这句话他以判决为标准,否定了合同的效力;然而他又说:
如果我在这场官司败诉,那么我也不必付他一半学费。
这时候他又拿着合同来否定了法院判决的效力。所以,学生也一样的犯上了前提虚假,两个前提没有采用同一个标准,是“双重标准”,是属于前提不真实的错误。


所以,只要搞清楚了这一点,那一切将由法院判决为重。
在这场官司中,只有学生不必给学费他才称为之胜诉,也就是说如果你判学生胜诉那学生就不必给一半学费,也这样合同的约定将无效。总之学生胜诉的结果一定是他不必交一半学费,不然何来胜诉可言?同样的,如果法官判学生败诉,他就一定要缴纳一半学费,而合同也就无效。如果学生败诉却不必给一半学费,那败诉的意义又在哪?

总结一句,虽然我不晓得法官该如何下判,但是判决一定要遵守,而且必定会导致合同在此判决中显得无效。这个结论也符合了驳斥两师生同时使用的逻辑诡辩。

2011年1月8日星期六

聊聊逻辑 -- ★排中律

说到假两难推理,让我想起另外一个很基础也很重要的形式逻辑定律--“排中律
(tertium non datur)。如果排中律被误用,就会导致假两难推理的逻辑谬论。

排中律的定义为:“在一个思维或论证过程中,对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
必须承认其中一个必定为真,而不能采取两个都否认的态度。
它的公式为:“或者A或者非A

举个例子:当我问你,「你怕鬼吗?」你必须回答:「怕。」或者「不怕。」
而不能说「又怕又不怕」。也就是说,你一就是怕鬼,一就是不怕鬼,不会有第三可能。
排中律就是排除第三可能性的存在,让陈述变得清晰。
但是在这里“A”和“非A”必须是一对矛盾的值。因为有些人会利用一些非二值的判断来误用排中律,
比如我之前提到的假两难推理“不是黑就是白”就不是排中律,因为“黑白”不是一对矛盾的判断。


了解了排中律我们可以采取避开不回答的策略以免犯上排中律错误。
当有人问你赞不赞成政府设立皇家委员会来调查赵明福案件,
你不想答“赞成”或者“不赞成”,然而这也没有第三可能性了,

那你可以回答:「这就要看看所谓的皇家委员会的权限到底在哪里了。」
虽然会有人“妖”一声说你答了等于没有答,但至少你没有犯上逻辑错误,
也不必给予连你自己都不知道的答案!

聊聊逻辑 -- ★假两难推理

“相信你的人不需要你解释,而不信你的人亦不会听你解释;
所以最好保持沉默。”


以上这句话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咋听之下,好像很有道理,
但是深思之后,可以发现实际上这是另一个典型的逻辑谬误。

这种谬误称为“假两难推理”(False Dilemma),它是属于分散注意谬误的一种。

逻辑谬误出现在哪儿呢?答案就在上述陈述把事情简单化的推向两极世界:非黑即白。
陈述把你身边的人只分为两类:“绝对相信你”和“绝对怀疑你”;不是黑就是白。
然而,实际上更多的人是处在一个中间灰色地带 -- 不是很相信而带有点怀疑。
不认清这一点,就会掉入思维陷阱,把事情搞砸。分析如下:


如果你保持沉默,有点相信你的会变成有点怀疑你,
而有点怀疑你的就会更加怀疑你,趋势都是负面的。

如果你作出解释,有点相信你的会变成更加相信你,
而有点怀疑你的则会开始相信你,趋势却是正面的。


由此可见,适当的把事情说清楚,会让更多处于灰色地带的人做出正面转变。
而一直保持缄默,往往会事情弄得更糟。
不管是在逻辑理论上还是我的生活经验上,都深深的印证了这一点。

从这个例子说开,让我想起911恐怖袭击之后美国小布什总统所犯上的同一类型谬误:
“你們要麼支持我們,要麼就是支持恐怖分子。”
“不是我们的朋友就是我们的敌人。”
又或者我国政治人物惯用的,“你批评国阵,那你一定是民联的人。”

然而,为何选择只有二元?
我可以选择鸟你国阵之后再轰民联啊,如果两个都是混账的话....

2011年1月5日星期三

赞~

有人因为在面子书发言放照片转贴链接但没有多少人按“赞”(Like)而苦恼,
或者看到别人的帖子不断人气高企而感到心里不平衡。

有人说这是后现代网络世纪新媒体引发的自恋症候群,
我不晓得这是什么咚咚,但觉得只是新媒体让我们看到更清楚的现象。

话说回来:为何一定要很多人按“赞”?为何自己的一些无聊的话无聊的举止
就硬要别人来认同?不被网络上朋友认同就断定自己是个没出息的人?
我想:抱着这种想法怨天尤人哪才真的没出息。

其实大家都知道,不是每一个按赞的都是内心诚恳的,

在网络世界里头,有的人按赞是为了讨好,
有的人按赞是和你我一样无聊,有的人按赞是一种强迫症,
也有人按赞只是一个不小心的动作罢了....那你问:就没有真心的吗?
有!当然有真心的,只是,你无法断定而已。

既然按赞不是绝对的,也不意味着什么实际意义,
而分享也一样的不是为了回报(除非有人是sharing with terms & conditions ^^)
那么有谁会在乎有几个赞/喜爱?

我把我喜欢的照片分享出来,没有人按赞,不代表我的照片不美,
不代表我的照片没有人喜欢,因为这不是比赛,也不是考试。
我把我难忘的故事分享出来,很多人拼命赞,这也不代表我的文学造诣高,
或者可以值得骄傲什么的。

要在这个虚拟世界平台活动就要接受它的特性与潜规矩~
不然的话落得自己意志消沉精神分裂也不是值得【赞】的事儿。

聖經




我很喜欢阅读,虽然读的书不算多。如果你问我最喜爱哪一本书,我想我很难答得上,
因为自己喜欢的好书实在太多,基本上能让我买下来的书在我眼中都喜欢的好书。
但是若你问我哪一本书影响我最深,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聖經
不管我信主前还是之后,我还是维持一样的答案。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聖經》是什么,
但是也一样的他们不知道《聖經》是怎样的“一部书”。
基本上第一件事要弄清楚的就是《聖經》并非一本书,而是由六十六本书合并而成的。

《聖經》是基督教派[包括罗马天主教、东方正教和基督新教]的宗教经典,
是由【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两部分组成。
【旧约圣经】描述上帝世界创造、犹太人的历史、先知预言与教诲,以及人与神互动。
【新约圣经】则是记载耶稣诞生后的事迹包括他死亡复活升天以及门徒们的言行记录。

【旧约圣经】一共有39卷(天主教的旧约多了几部“次经”,所以是46卷),
【新约圣经】一共有27卷,包括四本福音书,保罗书信以及预言书。

旧约的39卷书大约在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到公元前四百年(1500BC~400BC)之间完成;
而新约则是在公元卅多年至九十六年之间(33AD~96AD)。
换句话说,旧约中最古老的一卷书【约伯记】距离今天已经有三千五百多年历史了。
就算是新约里头最新的【启示录】也近两千年。《聖經》流传了几千年,
经历无数次的手抄本、印刷本、不同翻译版本,然而比较起最新的印刷本和
最古老的手抄本,当中的错误竟然少的让人惊讶。我们都玩过一种游戏:一班朋友当中,
你先在你身边朋友的耳际说了一番话,然后叫他传给下一位,在这样把话传完。
最后你会发现得到的讯息可以和原意完全脱节。这不过是几位朋友之间的口述,
试想想经历三千多年,经超过五千希腊文手抄本,一万拉丁文手抄本,还有数不清的,
其他语言的翻译版本(荷马史诗才不过150个手抄本),竟然可以维持这么高的准确度,
这不奥妙吗?

1983年在埃及发现了新约圣经的最古老手抄本碎片,大约是在公元二世纪手抄的,
是【约翰福音】第18章36节到19章7节。经历了一千八百年,其中的错误只不过是:
几粒字次序掉换,一些单字拼写错误而已。

然而,这不过是一些小小的印证,而真正重要的是《聖經》不但影响了我,
也影响全世界几十亿人,根据统计目前《聖經》已经被翻译成一万四千多种不同的语言版本,
总销售量过四十亿本,而且还能维持每年售出三千万本的记录,不愧是全世界最受欢迎、
销售量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一部书。

我当年因为反基督而读《聖經》,为的只是找出里头的错误与矛盾之处。但是,在读的过程中,
我被感动,被一种无可解释的爱,被一种超乎想象的智慧感动。
有人说过,耶稣只有两个可能, 一是傻子一是神,看他的行径你真的会以为他傻的,
但是看他说的话绝不可能是傻子能说出的智慧。理由很简单,我们用常人的思维来理解他,
当然就不容易一下子就接受,人的傲慢自大正是那原罪也是阻止我们理解真理的障碍。

老实说,《聖經》不容易读不容易明白,所以必须研经释经,以务求明了神的启示。
然而,在理解了某一真理之后,却是令人感觉如沐春风,内心得到最大的平安喜悦。
朋友,如果你像我一样对《聖經》感觉无比疑惑充满好奇,不妨今天就开始读《聖經》,
你的获益将永远超出你所付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