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设计”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设计”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11年3月16日星期三

保罗●兰特


























几乎每个修读平面设计的学生都认识有“GRAPHIC之神”称号的保罗兰特Paul Rand)。作为廿世纪最杰出的平面设计师、设计教育家以及设计思想家,他的贡献与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保罗是彻底的现代主义者,这可从他崇拜塞尚、毕卡索等现代艺术大师,到他极力推崇包豪斯的现代设计理念可见一班。保罗不但设计专业技术了得,设计思想一样的实力雄厚。他对图形符号的运用可以说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举个例子,让他平地一声雷的1940年12月份《Direction》杂志封面设计,他用免收费来换取全面的设计自由。在那期杂志封面设计中,他大量使用一图双意的暗喻手法。首先刺钢丝(barbed wire)代表欧洲的战事也同时代表圣诞礼物的丝带,红点是一种装饰也是飞溅的血滴,左上角的礼物标签也同时是绑在尸体脚趾上的识别标签,而十字架的构图带有一种受难的意义。整个封面带着一股黑色幽默,传神的表达了1940年圣诞前夕的整个局势。

































虽然保罗作为一位专业设计师,但是他一样喜欢撰写理论书籍表述他的哲学理念。在他的设计思想生涯中,其中一位对他影响颇深的设计大师就是包豪斯的名师莫何里那吉László Moholy-Nagy)。根据保罗朋友的阐述,当保罗第一次与那吉会面时,那吉曾问保罗是否有阅读任何艺术批判的书籍,保罗回答没有,引来那吉的一声“可怜”回应。从那时起,保罗立志要大量进修理论。他钻研杜威的艺术哲学和其他相关书籍。这个举动对保罗的设计思维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当然,那吉始终是欣赏保罗的,这里有一段那吉评述保罗的话:
“Among these young Americans it seems to be that Paul Rand is one of the best and most capable. He is a painter, lecturer, industrial designer, [and] advertising artist who draws his knowledge and creativeness from the resources of this country. He is an idealist and a realist, using the language of the poet and business man. He thinks in terms of need and function. He is able to analyze his problems but his fantasy is boundless.”

保罗早期的设计活动主要贡献于广告界,但是之后他把重心转移至企业形象设计,再之后就移去设计教育,在耶鲁大学担任设计教授。保罗的标志设计(Logo Design)也是为人津津乐道的,许多隽永的设计都是出自他的手笔,最著名的当然要数IBM, ABC, Yele, UPS等等企业标志。身为一位划时代的伟大设计师,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用一种幼童的心境来对待设计,把设计变成既严肃又好玩,他常常问:“为何认真的东西一定是枯燥的呢 打破常规,把实用性与趣味性熔成一炉是他成功的特色之一。


































我常向学生推荐保罗兰特,希望学生们以他为榜样。除了看保罗的东西,也要看保罗看的东西,这样才不会永远站在他的影子内~~

2011年1月15日星期六

钢笔系列之LAMY2000

我使用钢笔超过卅年,这是我第一次谈钢笔。

孩提时候我就开始接触钢笔,那是爸爸买给我的中国英雄牌(Hero)钢笔。英雄牌是当时最便宜最普遍的钢笔,犹记得一支要卖三至五零吉。开始使用钢笔的印象已经很模糊了,依稀记得漏墨是很普通的事儿,常常弄到双手脏兮兮的。
上了中学依旧使用英雄牌钢笔,偶尔爸爸收到一些以钢笔为礼物的都会转送给我,所以也曾使用过派克(Parker)钢笔,甚至是一些画漫画用的蘸水笔。

后来在艺术学院求学,大胆的买了第一支对我而言算是蛮贵的钢笔,那就是号称设计师专用的凌美狩猎者(LAMY Safari)钢笔,碳黑色,价格50零吉。那时候对钢笔依然没什么研究,只是觉得有型有款罢了。书写起来有时也不会很方便,因为钢笔用墨不防水,一碰到水就会散开,写好的字都得小心翼翼收好,比较起圆珠笔,钢笔的笔触也相对的粗。我是一个带有点神经质(妈咪这样形容我)很喜欢写小字的人,所以圆珠笔比较符合我的要求,所以钢笔只是作为交替使用文具。


出来工作了,形象需要,除了凌美狩猎者,我又购入了一支玛瑙绿色的威迪文(Waterman)钢笔,这支笔花掉了我两百多零吉,但是也因为这支威迪文钢笔我认识了一位客户且变得好谈,因为我们用着同一款钢笔,连颜色都是一样的,算是一种难得的巧妙吧~~ 那支威迪文的性能和它的价格不成正比,常常塞笔嘴,每次清洗后不久就会塞,写在不恰当的纸上会塞,久不使用也会塞....塞到我失望放弃使用。那时起我就开始意识到,钢笔作为书写工具,性能一定要驾驭在形式上,不管多美,只要书写不顺畅,什么都假!于是我开始搜索物色真正标榜品质的钢笔,也因为这样,我找到了答案,而这个答案竟然是...我当年购买的算是“便宜货”的凌美钢笔!!


凌美钢笔(LAMY)】,产自德国,品牌的设计理念为延续包豪斯工艺的“形式服从功能”(forms follow function)。凌美钢笔于廿世纪卅年代在德国海德堡(Heidelberg)设厂生产。公司的创始人是约瑟·拉米(Joseph Lamy)。创始人的儿子在1962年加入这个家族公司并且对经营方针与理念进行全面改革,他邀请了包豪斯设计派的设计师加入他们企业,就这样开始了现代设计路线的钢笔产品。凌美钢笔设计现代、造型简单、质料新颖、强调功能,所以目标消费群都是年轻人,学生,设计师,和一些品味独特的专业人士。“形式服从功能”的设计理念让凌美非常注重品质,凌美钢笔标榜不塞嘴不漏墨的卖点在市场上占着一席。(我的狩猎者用了足足廿年,不曾漏墨水也不曾塞笔嘴~~ 赞!


十多年前中国崛起,世界上许多生产商制造商都把工厂移到中国以取得更加低廉的成本。然而,一直到今天,凌美依然坚持每一支钢笔都必须从德国海德堡工厂生产、品管、包装,绝不假手于人。这也是说,不管你在哪里买到的凌美钢笔,一定是Made in Germany的。想想看,在今天这个讲求速食低本的时代,Made in Germany三个字是多么的吸引人啊!这同时也表现出一种永不妥协的设计精神。
凌美的钢笔产品屡屡在各项设计大赛中夺奖,印证了它独特的风格和不朽的精神。今天要说说的就是凌美公司的镇馆杰作----凌美2000



凌美2000是凌美钢笔最杰出的产品设计。生产始于1966年的凌美2000,是由杰德·A·米勒(Gerd A.Muller)设计。这个设计一直沿用了四十多年,没有什么修改,但是今天看来依然难以置信那是四十多年前的设计。钢笔的设计简单到整支笔找不到一处多余的设计。凌美2000在当年大胆的使用了很独特的一种树脂材料---由拜耳(Bayer)生产的碳纤玻璃模克隆(Makrolon)。笔嘴处有不锈钢的包覆,只露出少许的嘴尖,造型简单但是又很独特。上墨水的方式为稀有罕见的活塞上墨,基本上不但不能使用方便的卡式墨水匣,也无法扭开笔杆来进墨水。但是这种上墨方式却能一次过进大量墨水,是一种让人称赞的易用性(Usability)。握位處還有一小段霧白色的觀墨窗,让你可以很容易的知道笔内还有多少墨水,这又是另外一项让人开心的设计。凌美2000的不锈钢笔夹具有锐利简单和陽剛氣十足的轮廓线。而唯一的品牌名字LAMY就以小到不能再小的级数刻在笔夹的一旁,实在令人佩服那一种自信。



选择凌美2000是一种愉快的经验。凌美产品的现代设计理念让我深感认同。当我决定在外观与功能之间做出一个抉择,我会很直接的考虑后者。其实凌美的钢笔都是品质一流的,也因为对凌美的钟爱,我心想:那就应该把凌美最得意的旗舰级产品买回来使用啊!这就是选择凌美2000的重要理由。我购买的这支凌美2000是B笔嘴,因为打算拿来当成签名笔。凌美的笔嘴都会比它的刻画尺寸来的大一些,一般上F笔嘴写出来的字像是M,而B嘴写出来的字当然是最粗的了。我鲜有用这支钢笔来做一般书写,基本上只是拿来签名,所以我进了深褐色的墨水,让签出来的字迹带有怀旧的味道。














这支凌美2000是在百盛公司购买,买回来之后感觉怪怪的,因为套上笔帽的时候感觉没有扣紧,于是上网检查图片,终于发现问题所在:我的凌美2000少掉了一个金属扣,是用来扣紧笔帽的。冷静之下我联络了凌美在马来西亚的总代理。经理先生非常友善,他叫我别担忧,只要拿去总经销处更换就行。正因为这个小问题,让我感觉这个德国钢笔品牌不止是品质好,连售后服务也是很好。经理先生还告诉我,他的凌美2000已经使用了八年,但是笔身毫无刮花的痕迹,整支笔犹如新的一样,让我惊叹这个“模克隆”的耐用性。









[笔杆顶端的上墨活塞,锁紧之后完全看不出痕迹]




 










[小之又小的品牌就刻在笔夹处,没那份自信,谁敢这么做?]


老实说,凌美2000外貌极其平凡,但也散发着一股对钢笔的的热情,我深信这是对钢笔同样有着深厚情感的使用者才能体会到的。换好零件回来后立刻上墨使用,感觉墨水非常流畅的从笔嘴输出,顺滑得几乎不感觉有什么阻力。也许是B嘴的关系,写出来的线条粗犷敦厚,比我之前的签名笔好用得多。虽然笔嘴是白钢制成,但是一点也不感觉硬,加上“模克隆”笔杆上刻出来的细纹理,让人握在手里倍感舒适,然而也感觉有点儿轻(比较起铂制笔杆的凌美STUDIO)。对一些用惯重型武器的朋友而言就少掉那一份重量感了。

对我而言,这一支钢笔是超值的,是永不过时的。除了那一丝丝现代设计的气息,钢笔也呈现德国工艺细腻且朴实的一面。记得去年在曼谷的设计中心看了一个展览:
现代设计的演变里头唯一的文具代表就是凌美狩猎者和凌美2000。






























[LAMY2000测试书写之一]


































[LAMY2000测试书写之二]

2011年1月13日星期四

乐哉!硬笔书法

书法就书法,什么硬笔书法?也难怪,在马来西亚即使是华人也不见得有几个“喜欢”
写汉字或者西洋艺术字。一般上一想到中文书法就会自然联想到毛笔字。
其实硬笔书法的意思就是不用毛笔(软笔)而是用钢笔、中性笔或者圆珠笔来书写艺术字。


我记得自己小学的时候写字很难看,尤其是汉字,惨不忍睹。老师也曾在我成绩单上写下:
字不好看,要勤加练习。但是我却不曾觉得自己写的字有什么问题。
我小学四五六年纪的班主任陈海亮恩师写得一手好字,那些中文字笔迹龙飞凤舞却又感觉扎实平稳,
很难看到一位老师的字写得那么的好。但是那些字对我而言犹如天书神
字,学也学不来。

上了中学,出现另外一位书法了得的老师---
萧佛来恩师。
这位教地理的老师也一样写得一手好字,而这个时候,我心动了....看看自己超级丑的字体,
再看看老师的艺术字,我下定决心,要把自己的字练好。记得那时是一九八五年。


我开始拿一本簿子来练习硬笔书法,使用
的硬笔有圆珠笔(Kilometrico)和英雄牌钢笔。
我一粒字一粒汉字的学习书写,像是小学生写字一样,一直重覆不断地写,
写到自己觉得满意为止。印象中“涵”字是最难写得美的,不晓得练习了几百遍。
庆幸的是,我没有气馁,没有感觉很乏味,反而越写越有成就感,越写就越喜欢。
高中二的时候,我通过抄歌(那时流行抄写制作自己的歌簿)来练习书法。
抄了好几本歌簿,终于看到自己可以见人的汉字了,前后大约花了三年。


中学毕业到今天已经廿多年了,这些日子不曾中断手写中文英文,
但是除了看到一些书写风格的转换外,进步已经是微之又微了。去年开始重新对钢笔着迷,
也顺带更加勤于用钢笔来书写。如今,写得美不美不是我的目标,写字,
或者硬笔书法对我而言只是一种享受,
享受笔与纸之间最原始的接触;
享受还能用手去感觉汉字的独特结构。

























【行书练习 - 陆游词】


























【行楷练习 - 对联】

2010年3月3日星期三

谈谈创意




什么是创意?

这个老掉牙的问题引发无数人无数专家的解释,
有的长篇大论,有的寥寥数言。
且不管“创意”的学术定义是什么,
基本上“创意”是无处不在的,
在设计里面,在文学里面,在工作上,也在生活上。

我总觉得,创意并不一定很“伟大”,
也不见得要“全盘创新”,完全“天马行空”。
创意,真的可以像在一盘平淡无奇的清炒蔬菜里头,
加入那一点点的“味の素”,虽不见得会变成“宫廷菜”,
但就是那么的另有一番味道。

记得多年前我的一位学生,才修
一年级基础班。
我给了他们一个功课:搬迁通知卡(moving card)设计,
这位学生选择的客户是一间家具设计与销售公司,
他的设计很简单(要运用一下想象力了~嘿嘿~~):
在一张普通明信片尺寸的空间里,他只用了一幅画,
梵谷(Vincent Van Gogh)在1888年创作的油画 --《Vincent's Room, Arles》。

但是这幅油画被做了一些修改,他将画中的家具
桌椅、床架)全部用电脑技术移走,只剩下三面墙,
还有墙上的一些画罢了。然后写了一行小小的标题:
“We're Moving”和一个小小的标志。

家具不在画中有两个含义:
1 公司已经搬迁了;
2 刚搬来新地方,家具还没到。

我问他:不怕观众看不明吗?
他回答:我的客户专门替人特别设计家具,价钱不低,
所以他们的顾客都是懂得欣赏设计美感,很有艺术品味的一群,
如果他们不晓得这幅画,或者不能明白这个设计要传达的讯息,
那么,他们也不会是我客户的顾客了。

这就是创意!一位基础班学生的一个简单念头。
当更多人忙着花心思去呈现更特别的搬迁画面与搬迁方法,
他体现了平凡中的创意。


这幅小作品,我给了90分。

2010年3月2日星期二

創意的價值


“商家不需要沒有商業價值的創意”


这个判断对吗?站在狭义的角度,
商家之所以不需要沒有商業價值的創意是因为在这里所谓的创意,
已经违反了对商家而言所需的基本价值之源。
解决商家/客户的问题是设计服务于商业的首要目标。
所以,设计所引用的创意、策略、美学、等等,
都必须先指向商家/客户的基本利益---商业价值。
也就是说,不管做得再特别,如果这个创意无法解决客户的问题,
那么对商家而言就是失败的。

那么站在广义的角度来看又如何呢?以应用设计而言,
商家除了为自己的产品(包括服务)进行促销之外,
也会以协办单位或者赞助单位支持一些社会公益活动,
这些活动一般上都是非商业性的,
当设计服务于这些“非商业性”的宣传活动时,
所要考量的价值指向就会是社会的、文化的、甚至可能政治的。
而依附于设计的创意这时候就会产生上述的“非商業價值”。
作为设计提案的“可能”决策人之一的商家,
这时候他们需要的就不一定是拥有商業價值的創意,
而是超越商業價值的社会价值或者文化价值。
对聪明的商家而言,这种价值也许对企业带来更高利益,
树立更强的企业文化。
在国外,更多的商家对这种非单纯商业价值的创意日益重视。

不要误会这两者之间有任何矛盾之处,
它的区别只在于如何诠释“商业价值”而已。
但是,价值形成的量度在于对创意将所影响到的他者(客观世界)意味着什么。
创意的价值由他者来评价,由他者与自者的互动来实现。

所以,有一种創意商家绝对不要,那就是毫无价值的创意。 ^_^

2010年3月1日星期一

贾拉蒙的故事



今天要讲一个和贾拉蒙有关的故事,是真人真事。
何谓贾拉蒙?Garamond也~

大家都知道,贾拉蒙是伟大的字体设计师Claude Garamond
于十六世纪中叶所设计的一系列字体,他率先把罗马体(Roman
引进法国,他设计的用来取代当时的黑花体字(Blackletter
的新型字体非常优美,以今天的字体学分类法来看,
贾拉蒙属于[有衬线体]>>[古老式体]>>[Geralde体]。
是有衬线体(Serif)中最鼎鼎有名的代表之一。

其实我的故事不是这个闷闷的历史。
而是回答一位学生的某一问题:
「请问什么是IC Conflict?」

老实说,IC Conflict这个字眼好像很学术性,
然而这不过是一位分色师傅给我的答案罢了。。。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话说当年,我做一份简报设计(Newsletter),
我当时使用的软件是:QuarkXpress,里面的文案主要选用这个“贾拉蒙体”,
在完稿后我做了雷射打印校对,嗯,没问题;
把正稿送去分色公司出片,那头师傅问我:“用什么字体?”
我答:“xxx,xxx,xxxx, Garamond, xxx xx...”。
师傅说:“没问题。”出完片,真的没问题;好,送去印刷厂开工,
一切那么顺利,美好,没有误时延时。把印刷品交付客户,close file。

几个小时后,电话响,那边厢的客户气冲冲的叫我拿出那份简报,
翻开某某页;我一头雾水,难不成又有spelling error?
客户问:“你们搞什么?怎么不见了一行字?”声音如雷贯耳。。
我顿时也呆掉了,真的在文案某一段落的最后一行消失了!!
Oh Shit!!我赶忙拿出雷射校对稿(Laser Proof)来看,咦?
那行字不是好好的在哪里吗??!!搞什么?我丈八金刚的。。。

急急摇了个电话过去印刷厂,要求检察正片(Positive Film),
心里知道大事不妙了,果然不出我所料,正片是少了一行字的。。。

针对这个“灵异事件”,我猜想问题应该在分色出片阶段,
和分色部的师傅讨论了一个下午,终于找到了真凶。。。。
原来就是这个“贾拉蒙体”搞的鸡毛鸭血。


真相:
1 我用“贾拉蒙体”,字体也顺带抄给了分色公司。
2 分色公司知道我所用的字体他们的字库都有,就没有使用我附带的。
3 但是问题出在他们字库的“贾拉蒙体”和我使用的是不一样的。
4 一般上不同字体/缺少正确字体,Image Setter会警告回应。
5 然而这两个贾拉蒙字体虽然不同一间铸字厂所出,却拥有一样的IC。
6 所以电脑没有给于任何警示就自动替我切换了。。。。


关键:
这两个贾拉蒙体基本上有99%相同,唯一的差异就是tracking
也就是说,分色公司的加拉蒙拥有比较松的
tracking
一连几个字还看不出变化,但几行之后就会把一粒字推去下一行,
余此类推,好几页之后就“成功”的把一行字挤出了“text box”。。。
分色公司把这个现象叫做“IC Conflict”,就是身份码冲突的意思。


我过后作了一点调查,原来。。。贾拉蒙体有好。。。多。。。种。。。
包括了:Garamond, Adobe Garamond, Monotype Garamond,
Simoncini Garamond, Stempel Garamond, ITC Garamond,
Garamond Pro, Garamond 3, Garamong BE,等等。
每一种贾拉蒙体都会有“一点点”的差别,但是,
这“一点点”的差别却可以让我印错几千份的简报。

这个问题其实非常罕见,但还是发生了,
除了当成茶余饭后,我从此反而“一朝被蛇咬”,
之后都很少使用贾拉蒙体。。。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观赏林林种种的
贾拉蒙字体~















[Adobe Garamond Pro]


















[America Garamond]

















[CG Garamond]

















[Classical Garamond]

















[EF Garamond No.5]

















[EF Garamond Simonici]

















[Elegant Garamond]

















[Garamond 3]

















[Garamond Berthold]

















[Garamond Classico]

















[Garamond DT]

















[Garamond]

















[Italian Garamond]

















[ITC Garamond]

















[Monotype Garamond]

















[Original Garamond]

















[Simoncini Garamond]

















[Stempel Garamond]

















[URW Garamond]

2010年2月28日星期日

设计之道


有人说:

“设计师有别于纯粹的艺术家和纯粹的工程师,

他们注定的命运,就是带着镣铐而舞蹈。”

个人非常认同这句话。

当朋友问我:

经常要看客户脸色,还有一大堆的局限,平面设计到底有什么好玩?

其实,平面设计好玩的地方,就是那些局限性:

你不能绝对理性,也不能绝对感性;

你要兼顾客户、市场、美学、还有自己的感受;

你要很科学很逻辑的分析,也要很另类很创意的思维;

你要考量最大的经济效应,
也要顾及令人着迷的美感;

它可以是一个商业策略,也可以是一幅艺术作品;
局限性无处不在:

社会、文化、经济、市场、工艺、美学、心理、成本、技术。。。

在这一大堆局限下完成任务,那份挑战性就是好玩的基石。

很老实的说,大至一张海报,小至一张名片;

繁如企业形象,简如单色表格;
一样的叫人着迷。

这是一个循环:

你爱设计,你会享受这种局限重重的挑战;

当你能够陶醉在这种活动时,你对设计的热爱又会更上一层楼。

替别人解决问题的同时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还不算好玩?

带着镣铐舞蹈,不被铁链绊倒。

这就是令人向往的设计之道!!

少既是多



生:老师,这是我的设计草图,请过目。

师:嗯。。。太过单调了,无法有效表达你的创作意念,不行。

生:老师,你不是说过简单就是美吗?

师:是的。但简单的意思是指单纯(simplicity),不是单调(plain)。

生:可是啊老师,当年伯恩哈特的“两根火柴”就这样赢了第一名,
还创立了海报风格呢!

师:嘿嘿,其实你也知道他是误打误撞才赢奖的,
再说那时的环境允许他的简单设计作风生存与发展。

生:这样啊。。。嗯。。对了,米斯·凡·德·洛不也是强调“Less is more”吗?

师:但我怎样看你的这张作品都是“Less is bore”喔~

生:老师阿老师,“Less is more”可是我坚定的设计信念呢。。。

师:好啦好啦!算我怕了你,既然你对“Less is more”这样坚持与相信,
我也来配合你,这张海报我就给你5分吧!分数虽少,意义却大。

生:。。。。。。。。。。

2010年2月26日星期五

洞察力

若干年前,某国际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与高级美术总监
到学院来进行一个“工作坊”,主题为《inSight》,
学生表现很活跃,客座讲师也很落力,给我印象非常深刻。

InSight,就是“洞察力”。
就是透过事物的现象来理解本质;

就是对个人认知、情感、行为的动机与相互关系的透彻分析;
就是从人的动作,表情中分析观察对象的内心,想法,情感;
就是凭直觉与分析来直接领会隐藏事物深入一面的能力。


在平面设计或者广告设计的战略(策略)部分,
洞察力占了重要的一环,因为洞察力是战略性与预见性的前提。
事物的本质,或者在这里是说“目标消费群”的特性不是
设计师们可以“创造”出来的,而是已经存在那里但隐藏的,
没有强的洞察力,就意味着目光如豆,看不清市场的真相,
这对任何的创意策略来说都是危害性的,因为我们都知道:
“错误的资讯比一无所知来得更危险”。

事物本质是内在的,而这些本质都给重重的现象包围着,
所以洞察本身就是一种直觉的穿透力,有拨云见日之效。

要加强洞察力,就要平时多加训练,什么训练呢?
训练明察秋毫、见微知著的认知本领。
在这里,我深深地感觉到心理学的功能。
(在设计领域,洞察主要对象是 --- 人)

好的创意总监,美术总监,都拥有非凡的洞察力。




[以下是著名报章SonntagsZeitung的形象广告 -- 洞察力系列]






























































































2010年2月24日星期三

上下箱子

罗马字母/拉丁字母里头有两种写法:大写与小写。
大写的英文名称有:
[学术名称] Majuscule
[通俗名称] Capital Letter
[技术名称] Uppercase

小写的英文名称有:
[学术名称] Minuscule
[通俗名称] Small Letter
[技术名称] Lowercase

我们习惯把全部大写叫做All Caps,大小写混用叫 Upper & lower
这是大家熟悉的。但是,却有蛮多人不清楚为何叫uppercaselowercase

就和大家分享一下:

原来以前没有电脑的时代,印刷植字用的是金属“活字”[moveable type],也就是一粒粒铸造出来的铅字字母,要印“typography”一词就要逐粒把铅字排出这个词来,为了方便排字员工作,一般上这些一粒粒的铅字都会依照字母,级数,收放在不同的箱子[case]里面,所以你可以想象工作间的整个墙壁都是抽屉与箱子。每个抽屉里面都有一种“font”(特定的typeface + style + point size)。也一样为了方便使用,一种“font”会分成两个
箱子,分别存放大小写字母,存放大写字母的箱子在上面,就叫做“uppercase”,另外一个在下面,叫“lowercase”。


^__^


















[金属活字]

















[一大堆的抽屉与箱子]

罗马方形大写

罗马方形大写[Roman Square Capitals],也被称为
铭刻大写”[Inscriptional Capitals],
优雅大写”[Elegant Capitals]或者Quadrata,是古罗马的一种书写方式,
由于只有大写字母,所以它同时也是现代罗马大写字母的基础。

罗马方形大写主要用在碑文上而鲜有出现于日常文字书写。
如果用于日常书写,它被称为拉丁手书[Latin book hand],
这有别于罗马人惯用的草体书写文字[Latin Cursive]。
比较显著的罗马方形大写可以在罗马境内的万神殿[Pantheon]及
泰提斯拱门[Arch of Titus]的铭刻上看到。

罗马方形大写的特征是:锐利、笔直、曲线轻盈、
笔划粗细兼并、重角以及尖的雕刻衬线。
罗马方形大写在正字法[Orthography]范畴里面也
被称为Majuscules字母(upper-case),
相对于Minuscule字母
(Merovingian和Carolingian)/(lower-case)。

至少早在公元四世纪时,罗马方形大写就用来书写诗人的珍藏豪华抄本,
比如著名的维吉尔的作品就是仅存的三本运用这种字体的手抄本。

公元五世纪之后,除了配合安色尔字体[Uncials]的文案书写作为
一些标题或者章首的字体之外,罗马方形大写逐渐减少使用了。

我本身对这类字体充满喜爱,尤其是一个叫做
Friz Quadrata的仿造字体(拥有大小写),
大写字母“Q”“R”和“J”,非常优雅,加上特别尖形的衬线,很有味道。
用于带有古典雕刻风味的设计是蛮恰当的。






















注:上述专用词汇的中文是我翻译的,请以英文为准~

2010年2月23日星期二

商业设计


我对商业设计的一点看法:

许多设计师通常都曾投诉过客户不会欣赏他们的创作,
只会要求一些毫无创意美感的东西,一些连没读过设计的人
也可以做得出的东西,好的不会珍惜,坏的就当宝,
自己没读过设计就扮代表,没有鉴赏力就扮师傅。。。。

其实这个问题非常具争议性,也存在了很久,
然而如果投诉的背后没有理解的支撑,就很容易掉入盲点,
造成积怨,也错误的影响后来者。

撇开那些无理取闹,存心作弄的客户不讲,
我们先设定客户是正常,可理解,和你无怨无仇的。
其实一份设计作品肯定是应要求而作的,而我们把达到要求作为
基本目标。我们必须正视作品内是否含有功能性,
功能性就是说能把客户要传达的讯息成功的传给目标群,
这里的“成功”是关键字眼,它意味着在某些程度上能让成功收到
讯息的目标群产生正面心理反应,引起购买/消费欲望。
客户最重视的就是这一点,花了钱,收不到效果,就叫失败!!
由于客户在心理上有一种优越感,觉得他对他公司的了解,
他对市场的了解比你好,会让他们在功能性的决定方面
牢执着支配权。一般他们否定你作品时用的字眼是:“不好!”

作为一位负责任的设计师,当然不只是完成“传达讯息”的要求,
而是知道在今天的市场中,太多竞争太多比较,
如果只是做和别人一样的东西,一来无法帮助客户建立
强大的竞争力,二来也会在职业道德上感到不是滋味,
好像没料到,骗吃的感觉。于是设计师强调的是创意,
一定要与众不同,才有独特性,才会引来注意,才是好东西。
不过我个人觉得这里头有个漏洞,我觉得设计师的这种坚持
本是善意的,是正面的,但问题是许多设计师以为“创意=独特”,
往往站在纯创意的角度出发,没有想到这创意是否有市场基础,
是否有目标群心理基础,是否有客观现实的基础,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设计师又怎能说服客户这创意不是
个人表演罢了??所以设计师必须熟悉设计工作本就是一道桥梁,
架在“设计师”,“客户”,“市场消费者”之间,
没有基本的共识,如何展开有效的设计工作?

当然,设计作品还有一个重要的成分:艺术性。
美的东西人人爱,美的东西令人留下好的且深刻的印象
丑的东西也可留下深刻印象,只不过像恶梦),
美的东西象是结合真与善一般。美的成分对“传达讯息”起着
非常重要的第一步:引起注意,产生反应。
美却有主观客观之分,主观的就是只有自己认同的,很自我的;
客观的就是基本上的大部分人的认同,包含美的形式原理在里头的,
如:平衡、和谐、统一、韵律等等。如果说客户没受过美学训练,
就不懂什么叫美是不对的,他或许不会创造美,不代表他不会欣赏美。
这里是一个很易让设计师滑倒的陷阱区,
客户有可能连欣赏美都不会,但不是绝对,
如果设计师对美感的驾驭信心超越一切,那是危险的,
他会把自己当成是“美学判官”,判定了客户是无知的。
这对一件成功的设计作品是否顺利完成,
你的伟大的创意是否见天起不了什么好的作用。

要记得:做商业设计与参赛设计有蛮大差别!!
要在商业设计的三角关系中生存,必须要有更大的生存力,
只要你能生存下去,你就有机会让其他两角都听你的。
要不然所有的埋怨可能是无效的!!

设计!设计!


设计有两个层面的意思:
广义来说,设计是指一连串带有明确目的之计划
狭义来说,设计就是带有目的之视觉艺术创作活动
我们今天泛用的设计一词多是指后者。

设计无所不在,设计成品一般带有功能性,这功能直指向目的;
然而,艺术性也是必然的,设计成品带有美感,
而美感能触动目标群的神经,催化功能。

设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可以是商业的或非商业的,
可以是平面的或立体的;
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

2010年2月2日星期二

日本风

有一位设计系学生跑来告诉我:「老师,我发现了一样东西。」
「你发现了什么东西。」我问。
「我发现原来日本一些艺术品很像新艺术风格。」他答。
我呵呵一声,然后纠正他:「非也,应该是新艺术很像日本风格。」

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从法国兴起,流行于1885~1910年左右。
这种带有强烈装饰效果的艺术运动是因为不满维多利亚风格折衷的

历史主义而冒起的。新艺术运动受到法国十八世纪洛可可(Rococo
艺术的影响,尤其是洛可可装饰艺术里头的自然元素,
如植物、
贝壳、火焰等等。
同时间令人有点惊讶的是新艺术原来也受到日本
浮世绘(Ukiyo-e
和陶瓷艺术的启发与影响。
其实,日本浮世绘木刻画的亮丽色彩与
有机曲线不只是影响了
新艺术运动发展,也一样的启发了后印象派的梵谷。
1862年伦敦举办世界博览会,来自东方的日本把大量的物品和
艺术品带到这个博览会展示,一时之间日本的纺织品、扇子、
瓷器、版画
等等在欧洲掀起了一阵日本风Japonisme)。欧洲各国都对这来自远东地区
的艺术风貌惊叹不已。
随后几次(1867,1878,1889)
在巴黎举行的万国博览会让
日本风继续风靡着欧洲。

两个相隔东西半球的国家,因为艺术设计而结合在一块,
除了万国博览会,更重要的是日本明治维新门户开放的结果。

2010年1月13日星期三

平面设计史






















今天为新的一班设计系学生上第一堂的平面设计史,
想起2004年建议并首次亲自教导这科目,就这样六年了。
每一次教导设计史都感叹万千,知道这是个不讨好的科目,
除非学生本身真的非常感兴趣 ,不然能在上课有反应的,
实在没几个。心中其实也预料到了,只是希望会有一些学生
能够真正理解到作为一个专业设计师所必须拥有的素养,
开拓宽阔的视野与吸取海量的知识,把设计史修好来。

遇过很多学生问我:老师,怎么你懂那么多?
我认真的回答他们:非也,只是你很多都不懂。。

不懂就要学,简单道理。我也是越学就越感觉自己像井底之蛙。

要全面了解平面设计史就得首先爱上历史。
爱上历史?能咩?有何不能?我是理科生,曾经讨厌历史,
还不是一样可以爱上历史~ 事在人为罢了。
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军事历史,设计历史,
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历史丰富了我的精神。

从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看到先贤设计师走过的痕迹,
我们看到他们一颗又一颗炽热的心,无悔的对设计行业的付出,
我们看到约翰古滕堡如何缩短印刷时间,
我们看到珍奇措德如何对一个字母a反复的修正改进,
我们看到包浩斯一群讲师为设计基础课奠下基石,
我们看到保罗兰特把观众的喜好与现代主义的严肃二合为一。。
我们看不到的又何其多~~ 我们能学习的又岂能漠视?

只有了解过去,才能创造将来,另外一个简单道理。

希望这一班,会冒出令我振奋的学生~

2009年12月24日星期四

设计杂烩 -- Mecanorma
















时代与科技不断改进,但是却未必能让每个人加以善用。

举个例子,时下的平面设计系学生人手一机,上网容易;

当做起字体排版时却往往只看电脑里面拥有的预设字体,

或者干脆上dafont找几个喜欢的,下载,然后安装使用。

问他们,这是什么字体啊?「不晓得耶~」很标准答案。

对~ 电脑预设了很多东西,网络上面也准备了很多套餐,

如果不晓得分辨、分析、重组、建构、甚至乎创造的话,

将来在实战场上,就会遇到一定的瓶颈,或者困难重重。

















记得当年求学时,有一本很重要的宝典叫做Mecanorma,

平面设计的学生人手一册。(搞到好像很专业的样子~)

不过老实说,这本书真的管用。其实这是一本产品目录;

除了Mecanorma,还有一本类似的,来自Letraset公司,

这两间公司主要出产与销售和字体或设计有关联的素材,

比如dry-transfer的字体、网纹、插图、颜色等等。

讲真的,照着这本目录买原版产品的本地学生真的不多,

(老兄,那种原版dry-transfer字体一张要十多元咧~)

我们喜欢它是因为里面的字体样本很多,而且赫赫有名,

加上整套字母包括符号都齐全。对我们这些穷学生来说,

拿来复印然后自己剪贴不但选择多,最重要是。。省钱!

再不然就拿来trace那些字体,一粒一粒字母慢慢trace,

在今天的学生眼中看去,或许很“憨居”~ 但没法子啊~~

也因为这样,我们一般上都会对里面喜爱的字体很熟悉,

至少可以念出名字,也知晓那些字体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时光如梭,随着电脑软件的普及化,dry-transfer
Lettering渐渐的淡出舞台,这本书今天已经变成古董,

e-bay上面也抄到蛮好价的,呵呵~~

不管如何,那段很实在的学习生涯让我获益良多且难忘,

Mecanorma,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平面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