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31日星期四
岁末感怀
2009来到了尾声,才发现,原来1999的记忆还那么清晰。
时光如白骏过缝,转眼间,十个春秋就这样走过了。。。
回首这一年,喜怒哀乐,甜酸苦辣,百味杂全。
喜
工作辛苦,真的辛苦,越来越多做不完的事务,
拿回家做也做不完,朋友说长命工夫长命做,
说得没错,但是做不好就大错特错~
虽然辛苦,却非痛苦,喜欢的东西,
再辛苦也心甘情愿~~看到作业完成,真的开心!
怒
告诉自己,不要轻易动气发怒,我已经做了怒汉很多年,
够皮了。现在要学会心静如水,要学会心胸宽阔,不是“忍”,
而是看开,放下。生气是自己伤害自己,不划算。
然而,事隔七年后,还是要无奈的把两位学生踢出教室。。。
哀
。。。。。。。。。。。。。。。。。。。。
。。。。。。。。。。。。。。。。。。。。
。。。。。。。。。。。。。。。。。。。。
哀伤的事儿,不提也罢,就让一切随风而逝。
乐
最喜悦的,莫过于终于认清了自己,经过这么多年,
这么多事,还是孑然一身。有人欢喜有人愁,
既来之则安之,反正单身就接受与享受单身。
做回自己,活出自己。是今年的喜悦,是明年的指引。
感恩
感激上天待我不薄,然我尝尽生命的各种滋味。
《浪花節だよ人生は》
一首很怀旧很经典的日本歌曲
这首歌在1984年第35回NHK紅白歌合戦中出现,
红组的歌手是:水前寺清子
白组的歌手是:細川たかし
在这首歌的对决中,細川たかし才开始几句罢了就唱错歌词,
然后不断道歉:「あれっ、すいません、歌詞間違ってごめんなさい」
就这样,间接导致白组的落败。
虽然在歌唱比赛中,細川たかし落败了,
但是这么多演绎过这首歌的歌手中,
我依旧最欣赏細川たかし的歌声,
(对不起,邓丽君,这回没选你。呵呵~~)
《浪花節だよ人生は》歌词(日):
飲めと言われて
素直に飲んだ
肩を抱かれて
その気になった
馬鹿な出逢いが
利口に化けて
よせばいいのに
一目惚れ
浪花節だよ
女の女の 人生は
嘘は誰かが
教えてくれる
恋も誰かが
見つけてくれる
そんな誰かに
振り廻されて
消えた女が またひとり
浪花節だよ
女の女の 人生は
咲いて萎んで
捨てられました
逢って別れて
諦めました
人の情けに
つかまりながら
折れた情けの
枝で死ぬ
浪花節だよ
女の女の 人生は
这首歌有闽南语版本,叫《望月想愛人》,
也有华语版本,歌名是《相思树》,
但只是拿音乐,歌词是完全不同的。
《湖海争霸录》
可否试过一首歌可以把你的思绪拉去另外一个空间?
对我而言,一些歌会撩起我的无限回忆,
精神与思绪会很快地投入另外一个时空。
尤其是这首:
嗯,这首就是丽的连续剧《湖海争霸录》的主题曲。
《湖海争霸录》是我第一部看的连续剧,
每次这主题曲一扬起,我很快的就会飞回那段时光。。
没记错的话,那时是1980年,我在小学四年级。
那个年代的故乡,家里有电视的不多,有彩电的了不起,
能有录影机的就那么几户而已, 我家附近就有一户拥有彩电+录影机,
婆婆和一些邻居会常到那户人家去看连续剧, 我偶尔也会跟随,
但是由于都在晚上, 所以无法每一晚都溜出去。。
70年代的小孩笨笨的,我看我四年级时候懂得的东西 也不会多,
戏里面的故事不太看得懂,也记不了。 但是美丽的米雪姑娘却让我看傻了眼,
在一个八岁孩童的眼里,她已经美若天仙,叫人着迷。
《湖海争霸录》我是断断续续的看,也没有看到结局。
之后看的几部连续剧,像《大地恩情》、《太极张三丰》、
《武侠帝女花》、《大侠霍元甲》都可以看到这位美女。
那时米雪已经红透半边天,(但没想到到2008年才拿奖)
几乎和武侠电视连续剧画上等号~
武侠连续剧的主题曲对我来说有着一种莫名的感觉,
或许我的童年就是常常听到这类歌曲,久而久之, 就根深蒂固,
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依然会在百度YouTube上 找寻我喜爱的连续剧主题曲,
偶尔在夜里播放一两曲, 闭起双眼,
跟随歌声乐曲回到童年昔日。。。。
2009年12月30日星期三
本质VS存在
本质先于存在[essence is prior to existence],
还是
存在先于本质[existence is prior to essence]?
我的答案:本质既是存在,存在与本质同生共灭。
我的解说:
传统的本体论[ontology]对存在的说辞乃是从柏拉图,
阿里斯多德一路走过来的,就是人文主义传统,
从基督教到启蒙运动,皆主张普遍的人性(human nature)。
在基督教,人性是就从“受造物”来了解。作为造物者的上帝,
依其概念造人,犹如工匠依蓝图造物,人性或人的本质源于上帝的蓝图。
人的存在是个别的,人的本质则是普遍的概念。
逻辑地说或存有论地说:人“本质”先于人的“存在”。
即使到了康德的时候,虽然不再接受中世纪的神学观点,
可是一样不变的继承了“本质先于存在”的传统人观;
也就是说:个人只是人的普遍概念(人性)的具体存在而已。
把人的本质置于存在之前,就是一种唯心主义,
而把存在之前的本质一股脑儿推给上帝已经脱离了
人的理解与认知范围,变成相对而言无意义的本质了。
这是我的批判。
踏入十九、廿世纪,
先有尼采老兄宣布“上帝已死,本体已殁”,
后让存在主义来个天翻地覆的本体论大革命;
就这样,萨特抬出了“存在先于本质”这个新概念。
这就是说,是人自己造成了自己的本质,进而造成了世界的本质。
换句话说,人之本质是其意志的自由选择及其行动的结果。
或者说简单一些:人的存在不同于存在者,既不同于客观的存在物。
只有“人”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而“存在者”[比如椅子或猫]
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所以,存在者没有“存在”。
只有人才能真正有“存在”
传统哲学本体论只着眼于“存在者”,忘掉了“存在”本身。
人的存在本身就主宰了人的本质,进而主宰世界的本质。
然而,存在主义的存在先于本质有着很严重的盲点:
既然存在可以先于本质,也就是说人可以有存在而没本质,
没有本质的存在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呢??
海德格尔答不上,萨特也答不上,因为这个论调本身
已经陷入了一种矛盾的状况。
这是我的批判。
我的看法是:本质既是存在,存在与本质同生共灭。
没有脱离本质的存在,也没有非存在的本质。
当我们能意识我们的存在时,就是我们普遍的本质,
而我们的本质也只有我们存在时才显得有意义,才可被意识。
如果说,人必须先存在,才能造就他自己。那么,
这只不过是把人的本质与某种人的本质混淆了,
人的本质是普遍性的,某些人的本质是特殊性的,
很明显的,人的本质不等同于某些人的本质,这个逻辑要弄清楚。
总的来说,本质与存在是无法分离的,有本质就会有存在,
有存在就必然会有该事物的本质(普遍的)。
所有理解,一旦掉入唯心或主观的漩涡之中,就很难自圆其说。
马克思就是这么一个人
马克思就是这么一个人:
崇拜他,钦佩他的人认为他是伟大的;
反对他,憎恨他的人认为他是邪恶的~
当我读傅佩荣哲学教授的著作时感到非常惊讶~~
他对马克思的憎恨与批判措辞之强烈已经远远乖离了
他学术地位带来的公信力。
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脱离不了关系,和政治革命,
社会阶级斗争,经济改革都脱离不了关系,然而,
他在哲学方面就没了成就吗?他就丧失了思想家的地位吗??
面对这么一位争议性的人物,作为历史的观察者,
知识的学习者,智慧的探索者的我们,
应该用怎样的一种态度,心情,思维来接纳他呢??
如果我们连门栏都没跨过,就陷入了偏激的陷阱内,
无法以中肯的思维来学习,我们又怎能在认识他之前批判他呢??
看一看伯特蘭●羅素先生怎样在他的《西方哲學史》中描写马克思:
“卡爾●馬克思通常在人的心目中是這樣一個人﹕
他自稱把社會主義做成了科學的社會主義﹔他比任何人都作出更多貢獻﹐
創造了一個強大的運動﹐通過對人的吸引和排斥﹐支配了歐洲近期的歷史。
討論他的經濟學﹐或討論他的政治學﹙除某些一般方面外﹚﹐
不在本書的范圍之內﹔我打算只把他當作哲學家和對旁人的哲學
起了影響的人來講一講他。在這一點上﹐他很難歸類。從一個方面看﹐
他跟霍治司金一樣﹐是哲學上的急進主義者的一個結果﹐
繼續他們的理性主義和他們對浪漫主義者的反抗。
從另一個方面看﹐ 他是一個復興唯物主義的人﹐給唯物主義加上新的解釋﹐
使它和人類歷史有了新的關聯。 再從另外一個方面看﹐
他是大體系締造者當中最後一人﹐是黑格爾的後繼者﹐而且也像黑格爾一樣﹐
是相信有一個合理的公式概括了人類進化的人。這幾方面﹐
強調任何一方面而忽視其他方面﹐對他的哲學都要有歪曲失真的看法。”
“馬克思向來的聲名史很特殊。在他本國﹐他的學說產生了社會民主黨的綱領﹐
這個黨穩步地發展壯大﹐最後在1912年的普選中獲得了投票總數的三分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不久﹐社會民主黨一度執政﹐
魏瑪共和國的首任總統艾伯特就是該黨黨員﹔
但是到這時候社會民主黨已經不再固守馬克思主義正統了。
同時﹐在俄國﹐狂熱的馬克思信徒取得了統治權。在西方﹐
大型的工人階級運動歷來沒有一個是十足馬克思主義的運動﹔
已往英國工黨有時似乎朝這個方向發展過﹐
但是仍舊一直堅守一種經驗主義式的社會主義。不過﹐在英國和美國﹐
大批知識分子受到了馬克思很深的影響。在德國﹐
對他的學說的倡導全部被強行禁止了﹐但是等推翻納粹之後預計可以再復活。”
“可是﹐也必須承認﹐在某些點上馬克思的理性主義是有限度的。
雖然他認為他對發展的趨向的解釋是正確的﹐將要被種種事件證實﹐他卻相信
這種議論只會打動那些在階級利益上跟它一致的人的心﹙極少數例外不算﹚。
他對說服勸導不抱什麼希望﹐而希望從階級鬥爭得到一切。
因而﹐他在實踐上陷入了強權政治﹐陷入了主宰階級論﹐儘管不 是主宰民族論。
固然﹐由於社會革命的結果﹐階級劃分預計終究會消失﹐
讓位於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完全諧和。然而這像基督複臨一樣﹐是一個渺遠的理想﹔
在達到這理想以前的期間﹐有鬥爭和獨裁﹐而且強要思想意識正統化。”
读特蘭˙羅素的《西方哲學史》,获益良多呵~~
说起马克思,说不知晓,然而像罗素先生一样认识他的人却屈指可数,
马克思主义,更是让许多国家政治机关闻之色变的敏感名词。
六十~八十年代马共问题一直让马克思或者马克思主义成为禁忌。
就算在八十年代末期马共放下武器后一样没有放松。
我本身就在1988年被政治部莫名其妙的怀疑为马克思主义份子。。。 =.=|||
马克思被人误解了近百年,马克思主义也被政治团体误用了近百年,
兴慰的是,到了廿世纪末,马克思始终被认同,还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认同了,
1999年英国剑桥大学发起了“千年伟人”(1000~1999年)票选活动,
很多人以为爱因斯坦会中选,在不然就是牛顿先生,答案出炉后,
竟然是:马克思!!爱因斯坦屈居第二。随后,BBC广播公司,又以同一命题,
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一个月。一个月下来,汇集全球投票的结果,
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虽然这项调查不是绝对的,
却是对马克思的一项客观肯定。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欧洲的新马克思主义重新受到高度重视。
法国存在主义大师萨特就这么认为:
“只要决定当今世界的那些最基本的东西不变,就没人能够超越马克思”
不管你喜不喜欢,认不认同,马克思先生对人类思想的伟大贡献,
将永远烙入历史的印迹中。
2009年12月29日星期二
课堂笔记 -- 哲学与爱智
《哲学修养的十五堂课》之第一堂:哲学与爱智
作者在这一堂课里头分成三个环节:
(一)追问哲学
(二)爱智的大智慧
(三)爱智的激情
先说第一个环节,作者对一个超级普遍的问题作了一个不普遍的回答。
这个问题就是:「哲学是什么?」
哲学不是宗教,却能给人以信仰;
哲学不是科学,却也给人以真理;
哲学不是艺术,但却给人以美感;
哲学不是道德,也劝导人以向善。
哲学到底是什么?
作者的回答出乎一般人意料(连我也猜不到。。)
他说:『哲学是对「自明性」的分析;是对「自明性」的追问。』
( 难明...... =.=)
我们生活中有太多的东西,我们都把它当成是天经地义的、
不证自明的、不言而喻的东西,不需要追问,但是哲学呢,
就偏偏去追问人们不再追问的东西。
科学,把复杂的东西弄简单了,而哲学恰恰相反,
这是是把简单的东西搞复杂了。。。其实,
事物本来就是复杂的,只是一般人没发现者复杂的一面,
哲学就是帮助我们得以认识到事物的那个复杂面~
(明了~ *_*)
当然,作者也用了很多例子来说明哲学如何的复杂化问题。。
作者也提出了一个很不错的看法,那就是追问哲学必须「一纵、二横」。
一纵:
纵向的了解整个人类的认识史和哲学的发展史;
二横:
一是横向的从哲学与宗教、艺术、科学等等的关系去理解哲学;
二是横向的从当代哲学对哲学的多姿多彩的理解。
作者说,每门学问的特点都不一样,我们学习一门学问,
必须“按照这门学问的本性“来学习。哲学原本就是爱智,哪里来的枯燥?
只是很多人不愿意循序渐进,所以看到的只是僵死的条文,和空洞的说教。
作者认为学习哲学的循序渐进应该分为:
(一)激发理论兴趣,就是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拓宽理论视野,读多一点书,看多一点事物;
(三)撞击理论思维,书读多了就要反思,独立思考;
(四)提升理论境界,不断消化,最后产生自己的哲学修养。
(我觉得很有意思,虽然有点儿老生常谈,却真的实用~)
这章里头出现一句很隽永的话:『与其记住两个真理,不如弄懂半个真理。』
来到第二个环节,讲到如何进入哲学。
作为一个普通人,你或我,都喜欢都习惯在一种所谓“常识”层面上去了解哲学,
把哲学常识化,以为哲学就是常识的延伸。其实这不对,
哲学不是常识的延伸,而是对常识的超越。
同样的,哲学也不是科学的延伸,而是对科学的反思。
既然是这样,那么我们如何进入哲学呢?
作者在这章提到哲学是一种很特殊的智慧,叫「爱智的智慧」。
哲学当然是智慧,但是我们不能反过来说智慧就是哲学。
(这样子说好像不把科学艺术宗教伦理当成智慧了。。。呵呵~)
哲学是一种智慧在这里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
它表明了人类对于智慧的一种态度,一种立场。
(这句对我而言犹如灯泡一亮~ ^_^V)
什么态度?就是一种把智慧作为一种批判的、反思的对象。
智慧不是聪明。不是说你很聪明就意味你很有哲学智慧。
哲学智慧不是小智慧,而是大智慧。这种大智慧,套用我们华人的话来说,
就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类的智慧。
(达尔尚校训里头也有一句:「尽心知性」)
如果我们拥有了哲学智慧,我们就能提升人生的境界。
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是一种最贴近我们哲学智慧。
没有哲学智慧与有了哲学智慧的生活是很不同的,
最基本的,你对生活的理解不一样了。
(很多东西你会看得通达,人生也会更加豁达。)
作为一位大专生,像我们达尔尚人,不能只是上课交功课,做设计做美术,
讲沟通讲创意都需要更多的高瞻远见,要有超越职业追求的某些理念与实践,
开阔视野与思路,让真知灼见帮助自己在艺术设计的路上走得更远,
这也是哲学智慧能给与我们最重要的东西之一。
在最后的一个环节上,作者说:
哲学源自对大自然的激情,也源於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正因为这股激情加上责任感,古往今来人类不断的追求哲学智慧。
许多哲人可以伟大的为全人类谋求福祉,也可以谦卑的为自己安身立命。
冯友兰先生说过:
「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任何其他的学习都旨在使人成为某种人,比如学习设计让人成为设计师。。。)
哲学,它是对智慧的「真挚、强烈、忘我之爱。」
(上完了这一课,虽然身很累,心却很兴奋!)
(我不敢说这份笔记分享能让几个人明了感悟,
但是我深切希望能唤起大家心中的那团火~)
理性主义 vs 经验主义
我接触哲学的时候是以中国出版的中文哲学丛书为主,
所以第一个认识的哲学范畴就是唯心与唯物,
而唯心主义总是被批判成不对的,片面的,谬误的。。呵呵~
后来当我接触英文的哲学丛书时发现,外国人比较少用唯心唯物
来界定哲学流派,因为除了少数的几位唯物主义论者外,
其余的大部分哲学家,几乎都是唯心主义的。。呵呵呵~~
讲完开场白,现在入正题。。。
大家对知识都感兴趣吧!空气食物是我们生存下去的条件,
而知识则不仅使我们生存也是使我们生活下去的重要因素。
我们一生不断追求知识,我们的行动也往往基于我们拥有的知识,
然而知识是否就好像我们所知道的那么理所当然呢??
哲学家其中一样爱做的工作就是思索知识/认知这回事。。
以近代哲学来说,关于知识的来源与认知有两个著名的阵营:
理性主义[rationalism] 和 经验主义[empiricism]
理性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笛卡尔、莱布尼茨等等,都是欧洲大陆人,
经验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洛克、休谟、霍普斯等等,都是英国人,
因此我们也可以说,理性主义是欧陆派,经验主义是英国派。
我们必须知道,认识论[epistemology]是随着
形而上学[metaphysics]一同发展起来的,
后者问:这世界的最后本原到底是什么?
前者问:你如何知道它就是世界的本原?
认识论早在赫拉克里特与巴门尼德时候就萌芽了,
而在近代的两大阵营争执中被凸现出来。
理性主义认为:知识/真理的获取主要依靠理性,通过逻辑演绎法来推理。
经验主义认为:知识/真理的获取主要依靠感官,通过经验归纳法来论证。
也就是说:
理性主义者认为知识是普遍的必然的,唯有通过先天的理性运作才能得到确定的知识,举例子:通过几何公里我们得知不管什么形状,大小的三角形的内角总和一定是180度,这个真理不管在什么时空环境下都成立,即使这和我们在现实中用分度规来实际测量的答案有所出入也不能推翻或修正这个定律。这就是理性的知识,不像依靠感官经验的回来的知识往往是表面或错误的。经验主义者则认为,知识是来自后天的感官经验;我们每个人出生时犹如一张白纸,只有通过生活感觉经验才能在上面留下痕迹,比如我们的经验告诉我们:人会死亡,这个知识是因为我们没有看过不死的人,历史上也没有出现过不死的人,虽然我们不能断定将来是否有不死的人,但就目前的认知范围而言,人会死。这个知识只能依靠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互动与经验来归纳出来。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争执造就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其中一个发展重心。
总结:
理性还是经验,是认识论的其中两个阵营,所以,一般上我们说:
Epistemological Rationalism 或者 Epistemological Empiricism
唯心还是唯物,是形而上的其中两个阵营,所以,通常我们都说:
Metaphysical Idealism 或者 Metaphysical Materialism
来到康德时代,他成功的把理性与经验相结合,用批判的角度来为哲学做一个总结。
虽然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主事的年代已经过去,
但是却对西方哲学发展带出当代的两条路线:
欧陆哲学以抽象思辨为主,有现象学,存在主义与诠释学等;
英美哲学则注重语言分析,有分析哲学和实用主义等。
而更多的发展却是突破了哲学本身的框架,
结合了其他更多的人文社会学科,
比如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文学法律等。
这种发展,也许就是后现代无序,多元,不一致的变化等的特征吧!!
白皮青
小时候,和弟弟常跟随爸爸到油棕园去帮忙。
园地离开老家约有半小时的吉普车程。
山路非常崎岖,老吉普车颠簸得厉害,
坐不坐得稳是一个问题,还要提防那些
长到路中的枝丫打到头,蛮辛苦的。
有三样东西让我们知晓就快要到油棕园了,
1 潺潺的流水声;
2 园里的狗儿远远听到车声都出来迎接;
3 那一枝独秀,高耸入云的“白皮青”。
[高高的白皮青]
什么是“白皮青”?大树也~
小时候我们都这么称呼这棵树,
树皮有大量白色的斑驳,树头有巨大板根,
树身一路直上整百多尺没有分枝,
只有顶端才开支散叶,绿油油的树顶,
配合白色为主的主干,所以叫“白皮青”~
这种树的种子很得意,长有三根翅膀,
掉落的时候像风车一样的旋转,
借着风力可以飘到很远的地方。。。
查过百科全书,方知道这“白皮青”树是
属于龙脑香科(Dipterocarpaceae)的
双翅香亚科(Dipterocarpoideae)里面的
Dryobalanops lanceolata属,中文叫“冰片樹”,
马来文叫“Kapur”。是我国主要的木材品种之一,
也是热带雨林最著名的乔木。
学术名称的东西理不了这么多,
反正念也念不出来,还是用回熟悉的“白皮青”~
[树冠很少重叠,所以往上望可看到美丽的树冠图案/2006摄于FRIM,甲洞]
爸爸的油棕树已经在廿年前放完了,改种了榴莲。
但是,那棵靠近园地“白皮青”至今还在,
还稳健的竖立在哪儿,
傲视着血浓于水的乡土,
守护着充满恩情的大地。
[马来西亚邮票上的白皮青]
园地离开老家约有半小时的吉普车程。
山路非常崎岖,老吉普车颠簸得厉害,
坐不坐得稳是一个问题,还要提防那些
长到路中的枝丫打到头,蛮辛苦的。
有三样东西让我们知晓就快要到油棕园了,
1 潺潺的流水声;
2 园里的狗儿远远听到车声都出来迎接;
3 那一枝独秀,高耸入云的“白皮青”。
[高高的白皮青]
什么是“白皮青”?大树也~
小时候我们都这么称呼这棵树,
树皮有大量白色的斑驳,树头有巨大板根,
树身一路直上整百多尺没有分枝,
只有顶端才开支散叶,绿油油的树顶,
配合白色为主的主干,所以叫“白皮青”~
这种树的种子很得意,长有三根翅膀,
掉落的时候像风车一样的旋转,
借着风力可以飘到很远的地方。。。
查过百科全书,方知道这“白皮青”树是
属于龙脑香科(Dipterocarpaceae)的
双翅香亚科(Dipterocarpoideae)里面的
Dryobalanops lanceolata属,中文叫“冰片樹”,
马来文叫“Kapur”。是我国主要的木材品种之一,
也是热带雨林最著名的乔木。
学术名称的东西理不了这么多,
反正念也念不出来,还是用回熟悉的“白皮青”~
[树冠很少重叠,所以往上望可看到美丽的树冠图案/2006摄于FRIM,甲洞]
爸爸的油棕树已经在廿年前放完了,改种了榴莲。
但是,那棵靠近园地“白皮青”至今还在,
还稳健的竖立在哪儿,
傲视着血浓于水的乡土,
守护着充满恩情的大地。
[马来西亚邮票上的白皮青]
2009年12月28日星期一
聊聊逻辑 -- ★同一律
“当青蛙还不是青蛙的时候,叫做蝌蚪。”
这话有问题吗?有什么问题?青蛙不是由蝌蚪变的吗?
当青蛙还不是青蛙的时候,不是叫做蝌蚪吗?
形式逻辑学三大基本定律之一叫“同一律”,
也就是说每一个使用的概念都必须给于明确的定义,
同一个陈述之中的相同概念意义都一样,不得混淆,
不许偷换~
以上的陈述,就像是“当风扇还不是风扇时,
它是一堆铁”一样的无厘头。
当我们使用“青蛙”,“风扇”一词的时候,
概念特定的内涵就已经带出,就比如我们说“狗”,
就知道这种动物不会发出“喵喵”叫声,也不会飞。
所以“狗”就是“狗”,“狗”不会是“猫”,不会是“鸟”。
同样的,“狗”不会“不是狗”,这是不合逻辑的。
所以,“青蛙”不会“不是青蛙”,或者“还不是青蛙”,
“青蛙”就是“青蛙”,这个概念前后都得同一。
以上句子应该这么写才不会犯逻辑错误:
“青蛙的水生幼体叫做蝌蚪”, 或者是:
“蝌蚪是还没有变态发育成青蛙前的幼体”。
这话有问题吗?有什么问题?青蛙不是由蝌蚪变的吗?
当青蛙还不是青蛙的时候,不是叫做蝌蚪吗?
形式逻辑学三大基本定律之一叫“同一律”,
也就是说每一个使用的概念都必须给于明确的定义,
同一个陈述之中的相同概念意义都一样,不得混淆,
不许偷换~
以上的陈述,就像是“当风扇还不是风扇时,
它是一堆铁”一样的无厘头。
当我们使用“青蛙”,“风扇”一词的时候,
概念特定的内涵就已经带出,就比如我们说“狗”,
就知道这种动物不会发出“喵喵”叫声,也不会飞。
所以“狗”就是“狗”,“狗”不会是“猫”,不会是“鸟”。
同样的,“狗”不会“不是狗”,这是不合逻辑的。
所以,“青蛙”不会“不是青蛙”,或者“还不是青蛙”,
“青蛙”就是“青蛙”,这个概念前后都得同一。
以上句子应该这么写才不会犯逻辑错误:
“青蛙的水生幼体叫做蝌蚪”, 或者是:
“蝌蚪是还没有变态发育成青蛙前的幼体”。
2009年12月27日星期日
我的藏书 - 【Signs and Symbols】
作者:Bruce-Mitford, Miranda/Wilksinson, Philip
出版:DK Publishing
书号:ISBN9780756633936
购买地点:吉隆坡纪伊国屋书店
购买日期:二零零八年十一月一日
阅读进度:跳章阅读,大约75%
当初到Kino原要找关于symbology的书籍,
在文化书架上看了好几本介绍符号与象征的书,
不是十分满意,随后无意间望到这本书。
我本来就喜欢DK出版社的书,翻开一看,不得了~
可以这么说:这是我藏书里头最漂亮最精美的一本。
五色印刷(CMYK+Metalic Gold),加上DK一贯的
插图编辑手法,除了精美还是精美。
内容非常的丰富,我找到了很多宝贵的资料,
这里是一些这本书所涵盖的包罗万象的项目:
- 童话主题
- 宗教与国家符号
- 身体语言、流浪者符号、手语、动作
- 金木水火土
- 衣物头饰、制服、首饰
- 现代阳具象征
- 植物、药草、花卉、树木、动物
- 佛教印记
- 货币、音乐记号
- 奇幻兽
- 艺术、舞蹈、面具
- 旗帜、纹章、企业标志
- 数字学、魔术方阵、塔罗、手相术、北欧符文
- 金属宝石
- 占星术、玛雅文化、凯特文字
- 死亡、婚嫁、仪式
- 纪念碑、建筑物、花园、迷宫
(中文版的封面)
我对符号充满兴趣,尤其是神秘的,自古流传的符号。
我对身边出现过的符号都感觉好奇,很想知道为什么~
比如说:为何一元美钞上面为何印了金字塔?
电影驱魔人里面神秘的巴祖祖到底是什么?
我无法选择视而不见,我总喜欢探索与看得更深一些。
这本书带给我无穷的乐趣,除了丰富我的知识,
在符号学的研究路上裨益良多,
也让我的生活增添全新的视野。
我买的是原版---英文版。后来同事竟然从网络书局
找到中文版!!还买了下来存放在学术研究部图书馆。
我对照了两个版本,除了语言,其他的是一模一样。
当然,由于是母语,读中文版的肯定简单流畅,
然而,我最终还是接纳英文版多一些,
主要原因就是那些专有名词,翻译成中文感觉怪怪。。
本地找不到中文版,要买的话肯定要到网络书局去。
(中文版的一些内页样本, 可点击看放大)
2009年12月26日星期六
上帝是否存在?
达尔尚意味着存在,存在是本体论的研究核心。
说起本体论与存在,让我想起有个古老的问题:
“上帝是否存在?”
当然,对任何一位基督徒而言,上帝存在是基督信仰的大前提,
不容置疑。很多人说,所谓的真信就是无需理由的相信,
是信仰有别于哲学的基本点。
但是,信仰真的无需理由理性吗?
神学历史告诉我们,情况不一定是这样。
对早期教会而言,上帝存在是自明的,根本无需人来证明。
上帝创造世界万物,是世界万物存在的根据和保证。
(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太初与 神同在。
万物是借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
~约翰福音第一章)
但是到了十一世纪,有一位欧洲神学家(也被称为经院哲学家) --
安瑟尔谟(Anselmus)在理性主义抬头之际利用了理性来证明
上帝的存在。这就是非常著名的“本体论的证明”。
他认为证明上帝的存在不需要借助有限的经验事实,
而只需要借助先验的逻辑力量,
仅仅从概念就可以推演出上帝的存在。
根据旧约诗篇第十四篇第一节 --- “愚顽人心里说,没有上帝。”
安瑟尔谟开始了他的论证。他认为:
当愚顽人心里说到“上帝”的时候,
他明白自己所指的是一个“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者”,
也就是说,一个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者,
即上帝是存在于他的思想中的。
他接着又区分了“心灵中的存在”和“现实中的存在”,
认为“一种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东西,
它不仅仅在心中存在,还可能被设想为也在实际上存在,
那就更伟大了”。这也就意味着,
真正“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者”不能仅仅存在于思想中,
而是必须也同时存在于现实中,
因为若不然,就会有一个“既存在于思想中也存在于现实中的存在者”
比它更伟大,而这是自相矛盾的。所以毫无疑问,
一个“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者”,
是既存在于心中,也存在于现实中。
如果要否认上帝在现实中的存在,势必陷入逻辑上的自相矛盾。
“上帝的存在,是那么真实无疑,所以甚至不能设想它不存在。
因此,有一个不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东西,
是真实存在,这个东西,甚至不能被设想为不存在。
而这个东西就是你,主啊,我的上帝”。
虽然安瑟尔谟的论调被当时的一位隐修士高尼罗(Gaunilon)
批驳,但是很快的安瑟尔谟又反驳了回去。
在此之后,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证明仍为笛卡尔、莱布尼茨、黑格尔
等哲学家所欣赏和运用。
不过,高尼罗要求安瑟尔谟“另有确切无疑的证明”,
要求他“首先证明这一个无与伦比的伟大东西
确确实实地存在于某处”,
却无疑在呼唤着证明上帝存在的一种新方式,即经验的方式。
这一任务后来由基督教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神哲学家 ---
托马斯·阿奎那完成了。
至于托马斯·阿奎那如何利用经验的方式来证明,
我在这里就暂时不写了~ 有机会再探讨~
2009年12月25日星期五
平安夜的反思
还有不到两个小时就是圣诞了。
一个人在度过这宁静的平安夜。
圣诞是一个我喜爱的日子,虽然我不是基督徒,
也从来不曾在平安夜狂欢。
圣诞对我而言,有着一种莫名的亲切,
喜爱这种带着静谧、祥和、却内心喜悦的感觉。
然而,我不是本来就这样,
我曾经极度的厌恶基督教。。。。
打从中学开始,
因为强烈的唯物主义与人道主义思维熏陶,
认为宗教不过是披上糖衣的毒药!
尤其是喜欢劝人入教的基督教更是无法忍受,
透过对基督教义的一知半解,我常常挑战圣经。
总认定圣经充满了矛盾与错误,
奇怪为何还有这么多愚昧的人去相信它。
心中越是不解,就越想去打倒它。
就这样凭着一股牛劲与三寸不烂之舌,
开始与基督徒朋友辩论与舌战,
也会踩上教会和牧师争辩,很多时候,
把朋友辩得哑口无言,叫牧师摇头叹息。。。
自己就越来越张狂,以为自己战胜了上帝。
甚至有些老同学遇到一些喜欢说教的基督徒,
都会玩笑的说:「你不如去劝阿苏入教。」
然后就阴阴笑等着看好戏。。。
由于想更容易辩胜基督徒,我开始读圣经,
打算找出更多的矛盾与错误来印证基督教的不可信。
然而,事情发展却非我所愿,
我越是研读圣经,发现的越不是矛盾,
而是一种很难言喻的感受,像一股暖流注在心中,
又像一只慈祥的手,轻轻的安抚我的肩头,
像是对我说:『来吧,放下成见,来认识我。』
我感到迷惑,但它又那么的温馨,这种感觉,
除了疼我的父母,就难再有过。
当我真的尝试放下成见去读,感觉更加强烈。
这样的矛盾感觉经历了整整十年才渐渐的消失,
换来的是对圣经的无比兴趣,继续不断的研读,
也不断的感受基督的爱、教诲和启发。
就这样,也察觉到自己不再像当年的那样狂妄与幼稚。
有朋友察觉我的转变,问我:「改变的关键是什么?」
我答:「因为愚昧的不是那廿亿人,而是我自己。」
我常常警惕自己:成见,可以蒙罩双眼,让你无法看见真理。
有成见,你就没有了辽阔的视野。
谦卑,才能让自己放开来,
放开,会令内心感觉平静,
这样才能听到不同的微弱的声音。我到今天依旧未是基督徒,
由于身上还罪孽深重,不敢接受洗礼,
但是努力学习并宣扬基督的博爱,
希望用他的爱来洗涤自己的心灵。
每一年的圣诞,虽然本国不下雪,
我却看得见一片白茫茫,
很纯洁很神圣,
很舒服很安详。
二零零九圣诞前夕
2009年12月24日星期四
设计杂烩 -- Mecanorma
时代与科技不断改进,但是却未必能让每个人加以善用。
举个例子,时下的平面设计系学生人手一机,上网容易;
当做起字体排版时却往往只看电脑里面拥有的预设字体,
或者干脆上dafont找几个喜欢的,下载,然后安装使用。
问他们,这是什么字体啊?「不晓得耶~」很标准答案。
对~ 电脑预设了很多东西,网络上面也准备了很多套餐,
如果不晓得分辨、分析、重组、建构、甚至乎创造的话,
将来在实战场上,就会遇到一定的瓶颈,或者困难重重。
记得当年求学时,有一本很重要的宝典叫做Mecanorma,
平面设计的学生人手一册。(搞到好像很专业的样子~)
不过老实说,这本书真的管用。其实这是一本产品目录;
除了Mecanorma,还有一本类似的,来自Letraset公司,
这两间公司主要出产与销售和字体或设计有关联的素材,
比如dry-transfer的字体、网纹、插图、颜色等等。
讲真的,照着这本目录买原版产品的本地学生真的不多,
(老兄,那种原版dry-transfer字体一张要十多元咧~)
我们喜欢它是因为里面的字体样本很多,而且赫赫有名,
加上整套字母包括符号都齐全。对我们这些穷学生来说,
拿来复印然后自己剪贴不但选择多,最重要是。。省钱!
再不然就拿来trace那些字体,一粒一粒字母慢慢trace,
在今天的学生眼中看去,或许很“憨居”~ 但没法子啊~~
也因为这样,我们一般上都会对里面喜爱的字体很熟悉,
至少可以念出名字,也知晓那些字体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时光如梭,随着电脑软件的普及化,dry-transfer
Lettering渐渐的淡出舞台,这本书今天已经变成古董,
e-bay上面也抄到蛮好价的,呵呵~~
不管如何,那段很实在的学习生涯让我获益良多且难忘,
Mecanorma,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平面设计!!
我的藏书 - 〖一念之间〗
作者:苏拾瑩
出版:台湾城邦/启示
书号:ISBN9867470028
购买地点:吉隆坡纪伊国屋书店
购买日期:二零零五年九月十日
阅读进度:重读无数遍
记得早年看过的励志书籍有卡耐基系列、
罗兰小语,后来有刘墉的著作。
苏拾瑩,何许人也?不认识。但是很偶然的从书架上拿下这本书,
翻了几页后,知道这是宝藏,就这样买下来了。
这书很容易读,我很快地就读完了整本书。
书中有一百个小故事,都和基督教义有关。
撇开宗教观不说,书里面的每一则小故事都带来无限大的启发,
显现一种无法言喻的人生智慧。
我很在乎智慧,虽然智慧与知识是两回事,但我也坚信:
累积知识,运用知识可以提升智慧,而智慧,令人豁达。
孙越在本书《序》里头第一句就是:
「生命,因爱而美丽,因付出而饱足」
是的,从基督的教诲中我深深的感受到无私的爱,爱自己、爱别人、
爱生命、爱环境。爱,包含了无怨无悔无私的付出,
深层的认知告诉我们,付出比获得带来更多的满足感。
本书中的许多故事令我动容不己,有些甚至背了起来,
一有机会就和朋友、学生、同事分享,让爱更感动更多人。
苏拾瑩,在她的《自序》中这样写:
「我摸索到一股力量,是一股“爱”的力量----那么的温柔,却又那样坚定。 是一种温柔,常随着暖暖的泪水,不是伤心,而是感动。 是一种坚定,总伴着凛然的公义,不屈不挠,永不止息。」
人生路上,我也跌过无数次,有轻有重,有擦伤皮肤,有头破血流,
最后都是凭着一股信念,走了过来,这股信念,就是“爱”。所以,
当读这本书的时候,曾经多次掉泪,身同感受。
不是每一本藏书我都会翻上数十遍,这是其中一本,我读了又读。
感激苏拾瑩,她的小故事让我的生命更丰盛~~
本书中有一则小故事我最难忘,现在把它录下来:
故事---《谁要这儿子?》
有一個富商跟他的兒子十分喜愛藝術品,他們收藏了許多名家的畫,
從梵谷到畢卡索,都是他們名貴的珍藏。越戰爆發,兒子被徵調戰場。
不久,父親接獲兒子戰死的訊息,他非常傷慟。
越戰結束後有一天,一位青年來找這位父親。
「先生,我是你兒子的朋友,我的命是你兒子救的。」這位青年說。
「那天在戰場上,我受傷了,你兒子正在救傷患。
就在他把我搬到安全的地方時,他被子彈擊中,死了。」
傷慟的追憶讓氣氛變得沉默。過一會,這個青年人拿出一幅畫,
對那位父親說:「這是我為你兒子晝的肖像。我雖然不是什麼藝術家,
畫得不好,可是我想,或許你想保有它。」
父親看著畫中的兒子,看到年輕人眼中兒子高貴的眼神,眼淚不禁流了下來。
「多謝!我當然要!但我該付你多少錢呢?」父親問。
「哦!這是禮物,不要錢。你兒子救了我的命,
我一輩子都還不了的。」青年回答。
父親非常珍愛這幅畫。每當朋友來參觀他的名畫收藏,他總是先介紹這幅畫,
引以為傲。不久,這位父親也過世了。為了拍賣他的許多名畫收藏,
舉辦了一個拍賣會。許多社會名流、古董商、藝術家都親自出席,看名畫的拍賣。
第一幅要拍賣的就是這幅兒子的肖像。
「誰要為這幅畫出價?」拍賣官問。會場一陣沉默。
「別浪費時間了,誰要這幅沒名氣的畫?趕快把真正的名畫拿出來!」
出席者不耐煩地喊著。
但是拍賣官堅持著:「有沒有人要出價?一千元?兩千元?」
拍賣會場又響起一陣不耐煩:「我們不是來看這幅畫的,
我們是來看梵谷等名家的畫。趕快跳過這幅吧!沒人要的。」
但是拍賣官繼續堅持,他喊著:
「誰要這兒子的畫像?誰要這兒子?誰要帶走?」
最後,一個微弱的聲音從拍賣會場的最後排響起:「一百元!」
那是這富商家的園丁,替這家主人工作了十多年。他出不起高價,
但他對這個兒子十分懷念,尤其聽說他是因救人死在戰場上,非常令他感動。
「有人出價一百元!有沒有更高的?兩百元?」拍賣官問。
「一百元賣給他啦!快點!別再浪費我們的時間!」
現場的買家幾乎憤怒地吼起來。他們只想看那些名畫、做投資。
終於,拍賣官敲下了槌子:「一次!兩次!賣了!一百元!」
「好了!現在可以開始看名畫了吧?」底下的人催促著。
沒想到,拍賣官收起槌子,說:「對不起!拍賣到此結束!」
「那其他的名畫呢?」在場所有的人都非常詫異地問。
拍賣官說:「我被找來主持這項拍賣會的時候,
他們不准我先公佈遺囑的內容,要我到拍賣結束時才能宣佈。
現在,我可以宣布了。」
「真正要拍賣的只有這幅兒子的畫。誰買下這幅畫,
就可以繼承這富商所有的遺產,包括其他那些名畫在內。」拍賣官宣布。
里面隐藏的智慧与教诲,你看到了吗?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