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3日星期三

一班学生,无限回忆

虽然无法顺着原定计划把你们从入学带到毕业,
总算是和你们相处了一年时间。

这些日子,甜酸苦辣喜怒哀乐,相信这种感觉是彼此共有的。
因为教与学一直在相互影响对方。

我应该不是一位很称职的指导者(Instructor)或促进者(Facilitator),
所以我为我一年来沉闷的理论课堂深感抱歉~
但是我终于了解到,九十后的心思与个性不是我能一厢情愿的,
所以,我决定放下。

一切,就化作祝福。

愿大家再接再厉,活出实在的骄傲的自己。


2011年3月16日星期三

保罗●兰特


























几乎每个修读平面设计的学生都认识有“GRAPHIC之神”称号的保罗兰特Paul Rand)。作为廿世纪最杰出的平面设计师、设计教育家以及设计思想家,他的贡献与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保罗是彻底的现代主义者,这可从他崇拜塞尚、毕卡索等现代艺术大师,到他极力推崇包豪斯的现代设计理念可见一班。保罗不但设计专业技术了得,设计思想一样的实力雄厚。他对图形符号的运用可以说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举个例子,让他平地一声雷的1940年12月份《Direction》杂志封面设计,他用免收费来换取全面的设计自由。在那期杂志封面设计中,他大量使用一图双意的暗喻手法。首先刺钢丝(barbed wire)代表欧洲的战事也同时代表圣诞礼物的丝带,红点是一种装饰也是飞溅的血滴,左上角的礼物标签也同时是绑在尸体脚趾上的识别标签,而十字架的构图带有一种受难的意义。整个封面带着一股黑色幽默,传神的表达了1940年圣诞前夕的整个局势。

































虽然保罗作为一位专业设计师,但是他一样喜欢撰写理论书籍表述他的哲学理念。在他的设计思想生涯中,其中一位对他影响颇深的设计大师就是包豪斯的名师莫何里那吉László Moholy-Nagy)。根据保罗朋友的阐述,当保罗第一次与那吉会面时,那吉曾问保罗是否有阅读任何艺术批判的书籍,保罗回答没有,引来那吉的一声“可怜”回应。从那时起,保罗立志要大量进修理论。他钻研杜威的艺术哲学和其他相关书籍。这个举动对保罗的设计思维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当然,那吉始终是欣赏保罗的,这里有一段那吉评述保罗的话:
“Among these young Americans it seems to be that Paul Rand is one of the best and most capable. He is a painter, lecturer, industrial designer, [and] advertising artist who draws his knowledge and creativeness from the resources of this country. He is an idealist and a realist, using the language of the poet and business man. He thinks in terms of need and function. He is able to analyze his problems but his fantasy is boundless.”

保罗早期的设计活动主要贡献于广告界,但是之后他把重心转移至企业形象设计,再之后就移去设计教育,在耶鲁大学担任设计教授。保罗的标志设计(Logo Design)也是为人津津乐道的,许多隽永的设计都是出自他的手笔,最著名的当然要数IBM, ABC, Yele, UPS等等企业标志。身为一位划时代的伟大设计师,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用一种幼童的心境来对待设计,把设计变成既严肃又好玩,他常常问:“为何认真的东西一定是枯燥的呢 打破常规,把实用性与趣味性熔成一炉是他成功的特色之一。


































我常向学生推荐保罗兰特,希望学生们以他为榜样。除了看保罗的东西,也要看保罗看的东西,这样才不会永远站在他的影子内~~

2011年3月13日星期日

津波

津波(つなみ),就是海啸的英文读法“tsunami”的日文原词。
津波,就是港口的波浪。日本常有海啸袭击,所以他们把港口看到的海啸巨浪称为津波。从字面看来,津波很柔顺善良,让人感觉在港口码头吹海风看浪花的写意;而事实上,津波是极其可怕的,它的危害可以比引起它的地震大很多倍。

小时候以为津波就是很大很高的波浪,其实不然,津波和大浪是有本质上的差别的。任何的海浪都只在一定深度的水层运动,也就是说海面上大浪,海底下可以纹风不动。但是津波的水体运动却是从海面到海底整个水层的起伏。一般上大浪击打岸边有一定范围,很快的水就退回大海,但是津波来的时候像是一堵水墙,可以推进海边内陆几十公里,虽然浪高不过十米左右!!

海啸在大海移动的速度很惊人,可以达到600kmh,甚至接近音速!但是到岸边浅水区就会放缓,但是也因为速度的变慢,反而让海水升高变成巨浪,或者类似階梯狀波浪的湧潮,连绵不绝的从岸边推向内陆。 就因为这样,津波可以千军万马之势一直向前推进,几乎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它的前进,所有的房屋车辆就像玩具一般的弱小无助,更甭说人类。

 
[很好的解释津波与一般海浪的不同]


津波在我印象中原本只是故事书里的图画,一直到2004年圣诞节后在苏门答腊外海发生的9级海底地震引发的大津波。当我从网际网络视频看到亚齐、巴东、斯里兰卡、槟城、普吉等等地方遭遇的津波,我眼都呆了。最震撼的莫过于海水涌进亚齐市那一幕,毕生难忘。那一年,刚巧我感情上面对大挫折,然后就看到大海啸的负面消息,整颗心真的跌倒谷底,好久都爬不起来。

一次大津波,就卷走了廿余万条人命。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的命犹如蝼蚁~~

 
[2004年12月26日海啸袭击印尼亚齐市]


今天下午,传来日本仙台外海浅层地震引发大津波,内心一震。再从YOUTUBE观看到津波袭击仙台以及其他沿岸地区的视频,也非常震惊。那水的威力接近无坚不摧。不管是大巴士还是游艇,全都变成模型,在浪里漂浮或不晓得冲向哪里。感激科技与网络的发达,我们可以在事件发生后短短一两个小时内就看到几乎是直播的画面。也庆幸自己活在没有这种天灾的国土,至少不必常常提心吊胆海浪来吞没了自己~~~

[2010年3月11日海啸袭击日本仙台市]


[2010年3月11日自卫队从直升机拍摄到的巨大海啸]

2011年3月3日星期四

冬季大三角

前几次拍星,把猎户参宿四、大犬天狼星、船底老人星都拍过了,就是没有完整的拍下冬季大三角(参宿四 --- 天狼星 --- 南河三)。时隔月余,今晚和朋友在士拉央住家门前聊天,说到首都的光害,抬头一望,咦~~~~~ 竟然隐约看到猎户,吓了一下。立刻和朋友分享,这可是难得在首都看到几颗星啊~再望清一些,呵呵,这回清晰地看到冬季大三角了。

朋友这时还是不容易分辨。于是我立刻安装好三脚架,打算拍下来解释给朋友听。于是就第一次在首都拍星。这次学会了,把光圈开到最大(f2.8),感光度设定800,白平衡设定在3000K色温,然后只用了15秒,就拿到了这张图。基本上够作为解释用途了。

说到光害,这问题越来越严重。人类无尽的发展已经把环境破坏得惨不忍睹。所以,大都会的孩子不晓得何谓星座一点也不出奇,因为从小到大都没见过啊!
心想:若非光害,今晚也一样是星光灿烂呵!!

一些相关资料:

 中文正稱
 英語俗稱
 拜耳命名法
 所在星座
 視星等
 距離(光年)
 南河三
 Procyon
 α CMi
 小犬座 Canis Minor
 0.34
 11.4 ± 0.03
 參宿四
 Betelgeuse
 α Ori
 獵戶座 Orion
 0.58 (0.3 – 1.2)
 約 600
 天狼星
 Sirius
 α CMa
 大犬座 Canis Major
 −1.47 (A)
 8.6 ± 0.04


























2011年2月27日星期日

病痛

被肠胃炎折腾了几天,很久没有试过肉体上这么痛苦了。
肠胃几乎就要罢工,腹泻的次数可以是几年的总和~
问医生:「我的情况严重吗?」
医生说:「严重的话你已经在医院吊点滴了~」 感谢主!

这次的病痛让我更加了解到:
一个人如果违背上帝所定的生活法则,就必然受苦。
要有健康,就要遵守若干规律,若破坏它就会生病。
宇宙间有自然和物理的定律,若不加理会或掉以轻心,等于自寻毁灭。

要让自己的身、心、灵都得到喜悦与平安,
就要谦卑的接受上帝所定的生活法则。
要不然,到头来苦的还是自己,后悔也许太迟。

2011年2月22日星期二

噢!我的太阳!

  
    驱车上班,途经鹅唛。
    这条路是加叻大道的一部分,道路东西横向。
    根据以往经验,每当三月十五日与九月十五日,旭日与夕阳,
    会在道路的两个尽头升起与落下,对驾车人士而言分外刺眼。
    今天是二月许,所以太阳在车子右前方的BUKIT TABUR山背升起,
    平时总会遇到多云,不容易看到旭日,所以觉得今早心情好很多~~

    内心不自觉的哼起我喜爱的一首曲子:O sole mio!    ^__^





噢!我的太阳!(O' Sole Mio!

Che bella cosa e na iurnata e sole
l’aria serena doppo me tempesta
pell’aria fresca pare gia na festa
ma na tu sole chiu belo oi ne
o sole mio sta infronte a te
o sole,o sole mio 
sta infronte a te
sta infronte a te
quanno fa notte e o sole se ne scenne
me vene quase una malicunia
sotto a fenesta en me restarria
quanno fa notte e o sole se ne sceene
o sole, o sole mio

啊!多么辉煌,
灿烂的阳光!
暴风雨过去后天空多晴朗,
清新的空气令人精神爽朗。
啊,多么辉煌灿烂的阳光!
还有个太阳比这更美,
啊,我的太阳,
那就是你!
啊,太阳,我的太阳,
那就是你!
那就是你!

还有个太阳,比这更美!
啊,我的太阳,
那就是你!
啊,太阳,我的太阳,
那就是你!
那就是你!

2011年2月21日星期一

微距之乐 -- 花娇娆

























































喜爱微距,尤其是一些不起眼的花儿,在微距摄影下别有一番风味。

^__^

2011年2月20日星期日

一点感慨

我中学毕业自马来西亚森美兰州芙蓉中华独立中学,是一所华文中学。
在马来西亚,所谓的“华文中学”是一个被政治扭曲的名词。
数百万的华人,用的是中文,而华文中学原本使用中文为媒介做教学,一切合乎逻辑嘛;
然而在廿世纪六十年代,国阵政府基于国家教育政策而威迫利诱华文中学进行改制,
接受改制的成为了国民型华文中学,而坚持不改制的硬骨头就沦为独立中学,
得不到政府的半点津贴或资助,但是却可以维持以华文作为教学媒介,
并有别于国民教育政策运行自己的一套教育行政系统。
当时全国一共有六十间华文中学被迫变成了独立中学,也就是真正的华文中学。
独中的成绩评估是依据全国独立华文中学统一考试(统考)工作委员会颁发的文凭(UEC)。
这张文凭一直到今天都还没有受到国阵政府的承认,虽然,
历届首相常常说独中生对国家贡献良多,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统考的水准比政府制定的马来西亚教育文凭(SPM)高出许多。
举个例子,我中学时统考的普通数学就比SPM的高级数学难得多,更加甭说统考的高级数学。。。
除了学术水准高让独中生引以为傲,另外对华文的使用,母语的驾驭能力也是让独中华裔生
感到光荣无比的(独中越来越多非华裔学生)。这两项都是华文教育在马来西亚强力留根的印证。

曾经在中学时就听过有人说芙中挂羊头卖狗肉,因为芙中表面上是华文中学,
骨子里却实施英文教学,并且注重SPM多于UEC考试。后来知道这是独中里头关于
单轨双规教育的争论;有的坚持以华文作为唯一媒介,有的为了学生前途着想而施以更多语文教学。
而我的母校芙中就因为一般学生吸收能力的问题被牺牲掉中文,而采纳更多的英文与国文(马来西亚文)。
为了准备SPM而必须使用国文课本,为了更加容易和国外大学接轨而采用英文课本,
所以我们的课本有国文版和英文版,有的学生选择了UEC使用中文而另行购买独中工委会出版的
中文版课本,也就是说有时一个科目要读三本语文版本的课本或参考书....
厉害的就三语精通,不厉害的就在学习压力下变成语文半通半桶;然而,知识水准依旧不低。
唉~历史的咚咚如今说得再多也不过是得个讲字。突然提及这个历史是因为最近看到的一些现象。

我本身,因为个人因素,特别喜爱自己的母语母文--中文汉字;相对的,国文英文就奇差无比,
都是依靠学院时期和出来工作后恶补才能与人沟通。但是,我依然感觉骄傲,因为一直到今天,
只要是私人用途或者私人场合,只要情况许可,都尽量使用中文。但是有时工作上遇到非华裔,
或者受英文国文教育者,或者因为院方英语政策而不得不使用英文,中文却始终是我首选。

尤其是一旦面对自己亲爱的中学校友,很自然的情意结作祟就会更加喜爱使用中文。
时隔多年,因为面子书与网络发达,我找回许多失散多年的旧雨,本是开心莫名,
然而,当大家在网络上交流时,我惊讶的看到几乎纯英文的使用,就算大家曾是同槽的马群,
吃的是一样的草,都会中文,但是曾几何时,大家都变成英文教育者,一粒中文字都难寻了。
看到此情形,心中感慨万千。虽然知道人各有志:你爱中文是你阁下的事,
怎可叫我们也都喜爱中文?反正也没什么规定独中生一定要中文了得~~~
反正在商场上在职场上都习惯了英文,哎呀,英文是国际语文嘛,我们这些留学海外的....
对的,我认同上述看法。或许这只是我个人一厢情愿的以为,是华文教育让我们有缘度过同窗五年。
是华文让我们没有沟通上的困难而开始我们的友谊,所以,难道这不足以作为理由让我们怀旧一下,
感恩一点而使用我们熟悉的中文吗?呵呵~

突然间,对这群曾经非常熟悉非常亲切的校友感觉丝丝的陌生.....   T__T

2011年2月19日星期六

艳阳天


今天早上约了朋友到城中城聊天分享,下午回家路上发现太阳猛烈无比。
尤其难得的是天空的积云非常的浓厚,云边在艳阳的照射下呈现非常立体感的画面。
蔚蓝的天空衬起白云,大地却丝毫没有因为大片的冷色系而凉快,反而炎热得烫人。
面对这平地而起的云层,感觉大自然的力量犹如鬼斧神工,把云朵雕塑成那么美丽。
其实肉眼所见比摄影机能记录的真实百倍,但照片却把我们的记忆数码化保存起来。

今天是哥白尼(提倡日心说)诞辰五百卅八年纪念,而恰好和朋友也是聊起太阳。
朋友在马来亚大学攻读物理硕士,主修天文学而研究对象是太阳。朋友说,
这颗和我们相依为命的火球或许会在明年发发脾气。但这脾气可不得了,
严重起来会对我们居住的地球带来不可预知的破坏。
然而,在大自然面前,我们渺小的人类只能显示谦卑。我们可以学习,然而,
切不可自大的以为自己就是宇宙的主宰,
切不可骄傲的认为一切的恩惠都是理所当然的。

鸡容海南鸡饭

1987年我读中学时有一次从芙蓉到首都拜访朋友,朋友带我到苏丹街吃海南鸡饭。
印象中那里有两间很不错的海南鸡饭店,一间叫《南香》,另间是 《鸡容》。
我特别喜爱这两家鸡饭店,中学毕业后在学院时期也常常光顾这两间饭店。
一段时间过去,《南香》饭店老板把这盘生意交给儿子打理。
新老板很聪明,把整间饭店改头换面,让人眼前焕然一新,但同时间也失去了传统老字号的感觉...

渐渐地,我不喜欢到《南香》吃海南鸡饭了,因为总觉得它太商业化,失去了那份乡情。
而《鸡容》则始终不变,除了鸡饭依然那么好吃,店面也依然那么古朴,
进到去让人觉得这才是真正海南鸡饭店~


最近听说《鸡容》就快要关门大吉了,因为老板年事已高,
加上没有孩子愿意留在鸡饭店继承祖业,唯有打算结束营业。
心中为这个决定感觉失落,这么好吃的道地的海南鸡饭就这样快要消失在历史的洪流里,煞是可惜。

2011年2月18日星期五

老人星



























元宵节,回乡洗礼。

这一天十五月儿高挂夜空,但是我家后院依然看到满天星斗。虽然是元宵节,我却不为红灯笼着迷,也不为圆月亮倾心,反而喜欢起这密密麻麻的微弱的星芒。

根据我的估计,此时猎户与大犬都在头顶,而我面对正南天,冬季大三角的参宿四与天狼星连起直线往南延伸,应该可以找到老人星(Canopus),但是茫茫夜空,我实在无法找出那一颗才是。无论如何,把这迷人的景色先拍下.....

回到首都,通过两位猎星专家Gradient和William的协助,终于让我认清了南船座,这个巨大的星座已经被分成四个星座,而老人星是船底座的主星,又是夜空第二亮的恒星(仅次于天狼星),所以很快就确定了南方中间那颗明亮的星就是它!!

先后让我拍摄到天狼星与老人星,心中对家乡的纯朴自然增加更浓的爱意~  ^__^

2011年2月9日星期三

肯•罗宾森 - 改变教育范式



感谢动画系主任杰森的介绍,让我认识了鼎鼎大名的肯•罗宾森爵士(Sir Ken Robinson)。

罗宾森何许人也?他是英国当代著名的作家、演说家和教育顾问。
罗宾森爵士在英国利物浦出世,但现今定居于美国洛杉矶。
这位以创意教育思维见称的学者在廿世纪八十年代担任The Arts in Schools Project的总监,
这个计划是旨在发展英格兰和威尔斯的艺术教育,前后共有两千多位的美术老师、
画家和教育行政人员参与。那段时间他也担任了香港演藝學院的顾问。
到了九十年代他成为英国顶尖学府--华威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 的艺术教育教授,
同时出任该大学艺术学院的主席一职,教育研究院的本科学习部总监,
艺术教育与文化研究硕士部总监,和教育、文化及艺术 (URECA) 的总监。一身兼多职!


















罗宾森爵士擅长演说,而且措辞幽默、生动且创意十足。
这段视频【Changing Education Paradigms】取自他在一場表彰創新思維的頒獎典禮中所發表的演说。
這段精采的演说被RSA製作成精采的动画来呈现。演说闡述當代的教育體制是如何的自我矛盾,
而我們又應該如何去改变,去重塑教育规范?罗宾森爵士演讲的用词术语对某些人而言或许有点陌生,
但是他的着力点都很好,让人明白中心所在。比如当他談到美國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DHD) 时,
就呈现了黑色幽默,而且力道十足。罗宾森爵士在演说中提及的"擴散性思考" (Divergent Thinking)
就是一种很好的建议,这在艺术设计教育里头还蛮普遍;老师常会说:"Answers but not answer",
擴散性思考是创意的基本能力,通过这种能力能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这也是一个非常革命性的概念,唯有改变教育范式,才能有更精明更创意的下一代。

最后,不得不感激RSA动画组的强力视觉支援,让一段“或许带有晦涩”的演说
在插画动画的同步带动下变得生动鬼马。老实说,RSA是个蛮不错的组织,
有空不妨上他们的网站(http://www.thersa.org/home)可以看到更多的有意义的动画。 

^__^

2011年2月8日星期二

微距之乐 -- 小生命

在我们的周遭,生存着数不尽的小不点。肉眼不可见的细菌微生物我就不说了,但是一些其实看得见然而我们常常选择看不见的,虽然和我们生活了许多年,却往往因为我们的忽略忽视,当了一辈子的陌生....

称呼它们小生命是因为它们的个子真的很小,小到自以为是巨大的人类选择看它们不到。
我们可以因为科技的进步对许多无生命的高科技产品了如指掌,但是却对同样是生命体的大自然
感觉陌生无比。一次阅报,看到专题报导绿色地图,鼓励小孩子从自己家庭院或者住家附近草地,
花丛灌木林开始,慢慢的去认识大自然中许多的生命体,从认识到学习对生命的尊重。我突然感觉羞愧,我来自小乡村,四面环山,绿林无限,可以说从小混着大自然成长,然而,如果你问起我,
门前草地上的小花是什么名字,家里墙上常见的蜘蛛是什么品种,我真的答不上....

扪心自问,我是不是长得太高,眼睛视线望不见脚下的许多小生命?
若不是的话,那为何不谦卑的蹲下来,把眼睛开大,把思维拉回,
认真的,诚心的,去认识这些小生命。至少,先看清它们到底长得什么摸样,
连样子都摸不清,把非洲人当印度友胞看,那将是多么可笑的无知呵~~

透过微距摄影,我一步一步的走进小生命的世界,去认识它们,
而我发现,我的心,反而一天一天的开宽了...


[不知名的小蜘蛛,长度约有六毫米。喜欢躲在花丛间,根据我的观察,它不织网,
应该是跳蛛类。平均的眼睛分布加上细小的足,是这种小蜘蛛的特征。]



[一种蝴蝶的幼虫,长度有25毫米。背上有着一双很大的假眼,是防御天敌而设的吧!
而真正的眼睛其实非常小,躲在小小的头部。绿色加上褐色的条纹保护色让它在桔子树里面

隐藏得很好。我其实很怕虫,但还是鼓起勇气靠近拍摄。]


[小螳螂。原本真的不晓得它的存在。我在拍摄富贵花时“不小心”干扰到它...
但是它凶不起来(还小嘛~),只是不断地躲开我的镜头,很可爱的小不点~~ ^^]


























[这只不知名的小蜘蛛,原来这么多毛......>_<" 体长大约八毫米,很肯定是跳蛛类,
因为它刚好捕捉到一只飞蚁,正在享受大餐,所以根本不理会我在拍摄它。拍摄期间,

我也叫了弟弟、侄儿、外甥、妈咪、姐姐一同来“欣赏”它。
正因为它的专注,我一连拍了很多张。而最后选择这张,是因为它实在忍不住了,

抬起头来看看我一下,所以很清楚的看到它的六粒单眼。]

海天日历
















朋友送来一本海天日历,那是一种桌上日历,却有着许多功能。
除了普通公元年月日星期显示,还有附加的农历、备忘录、精选格言、人生小语和专栏知识。
我特别喜爱每日的人生小语,它可以作为生活的安慰、鼓励、激励、提醒、督导等等。

这让我想起《荒漠甘泉》、《罗兰小语》等等的小语故事。不需要太长,却饶富意义。
我把它放在我的案头,每当我晚上开始温习的时候,都会看一看,然后静思其中之意。
感激这位朋友,这是我收过的最有意思的新年小礼~~  ^__^

辛卯大年初一,日历上的小语这么写:
『今天是春节,华人爱在门框和门楣上贴上春联,期待一家人在新年中平安和快乐。
许多年前,寄居在埃及为奴之家的上帝的百姓,也在门上做记号,
那是一个真正平安的记号.......今日我们看见春联,毋忘耶稣基督就是上帝的羔羊,
是他为我们舍身流血 --- 因为他的牺牲,我们才有平安,的着新的生命,
而且是丰盛的生命。论福,这是神赐世人最大的福,这福已临到人间。』

罗马书第五章这样写:“我们既因信称义,就借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与神相和。
我们又借着他,因信得进入现在所站的这恩典中,而且欢欢喜喜盼望神的荣耀。
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难中也是欢欢喜喜的,因为知道患难生忍耐;
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盼望不至于羞耻。因为所赐给我们的圣灵
将神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


让自己的心每一天都欢欢喜喜。 ^__^

微距之乐 -- 水珠儿
















































前些时候,和一位喜欢摄影的朋友约定拍摄主题:水。
但老实说,我的技术还是个初哥,尝试了几次的拍摄,都以失败告终。
后来,看了些参考书,再自己摸索一下,刚巧新年前很多雨水,
心想:不如就拍水珠好了,至少,水珠是静态的...~\(≧▽≦)/~

第一张是富贵花(不晓得为何,我就是喜欢富贵....花~)。
花瓣不易沾水,所以水珠儿都呈圆珠状,很可爱。连续了很多天的雨,所以,
雨水特别干净,特别亮丽剔透。

第二张是石榴叶(其实是番石榴,但是我习惯叫它石榴~)。
这叶子占了很多露水。嗯,对~不是雨水,是露水,在叶尖都凝聚了不少。
拍摄露水是从一位业余摄影师(Gradient Lok)那里拿到点子,
他的KLCC水珠图是我最欣赏的一张照片,所以也就当做偷师吧~
微距镜头下,水滴里有着叶子的倒影,我很喜欢,但也很难拿到焦点。
找了几片叶子,发现这张有只小天牛,它问我可不可以客串,
看它这么有心,不忍心拒绝,于是“咔嚓”一声,水珠儿与小天牛都变成了我的回忆.....

2011年2月7日星期一

大犬座























(按图看原始尺寸)

维基资料:大犬座 天狼星

2011年2月6日星期日

微距之乐 -- 采蜜忙





























春天伊始,万物苏醒。

春节的第二天早上,阳光灿烂。老家后院的番石榴开了几朵小花。
石榴花白得好纯,五片花瓣包着无数多数花丝细长的雄蕊,而雌蕊却只有1枚。
原本只想拍这纯洁无暇的花儿,却没想到许多忙碌的虫儿已经攀足先登,
不同的蜂和蚁都列队前来采蜜,反变成我镜头下的主角。

微距摄影的难度在于光线与动态。早晨的阳光带来充足的光源,
所以我把光圈锁在7.1,而因为蜜蜂的动作实在很快,我试了几次,把快门设在1/2500,
最后唯有牺牲感光度,我用了ISO1600,就忍耐一些噪音吧!
一切看来都没什么大问题,但是蜜蜂在忙着采蜜,没空替我摆浦士....>_< 
我使用手调拿焦,无论如何手快,就是无法成功追踪蜜蜂锁到焦点,
尝试过换去自动多点对焦,尝试过放弃三脚架用手握,也一样失败。
一直到完成摄影后一段时间我才惊觉:天啊!!我怎没想到!!
我竟然忘掉了七仔最猛的卖点,高速连拍。只要我把焦点定在花蕊某处,
然后蜜蜂一来我就连拍它3秒24张,难道还拿不到一张清晰的?
用着七仔竟连它的最强点也给忘了,真是不该!! T__T

到了下午,想进行第二轮拍摄,奈何蜂儿已经归去,花儿也已凋谢,
感叹时光无情,大自然的规律匆匆只给有准备的生命,我,输给了昆虫。

一趟拍摄,无限感触。

2011年2月5日星期六

猎户座


(按图看原始尺寸)

 维基资料:猎户座

2011年2月2日星期三

日出

 

最近连绵大雨,把柔佛几乎都泡入水中。家乡也连续下了一个星期的雨,刚回到家门的时候,依然细雨纷飞,原以为就要在雨中度过春节,老天却不这么想。

除夕的清晨,竟然难得的看到了日出,只见太阳慢慢的从本侬山脉附近升起。我连忙拿起相机就在家门前的庭院对着旭日拍起来了(连三脚架也来不及安装)。虽然天空很多电线飞左飞右的,好像很碍眼,但我突然觉得这就是我故乡老家的特色啊,少了这些,也不过是一张普通日出的图像而已嘛。太阳公公爬升得很快,才一下子功夫就完全升起来了。

摄影对我而言就是一种生命与生活的记录。
就这是我故乡的日出,就这样记录起来了。



2011年1月31日星期一

後設認知

和同事聊起今日的青少年学生,同事摇头说拿学生没办法,骂他怕伤害了他,劝他他当耳边风,哄他未必吃你这套,讲道理更惨,他嫌你啰嗦老人....我说:因为我们面对的是Z-世代啊!这批所谓的九十后,就是有着与众不同的行为个性,要教育他们?看来我们必须先教育自己。

其实稍作分析,不难发现今日的青少年(有时甚至是青年)之所以在学习上进度慢,态度劣,无非是一种认知上的不足。他们之所以很难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独立作业,是因为他们不晓得问题出在哪里。他们说:时间管理不当,有时候很忙但是功课依然做不完,有时候老师说的好像明白但实际上又很模糊,举了一反不到三,记忆力很不妥...等等。再问下去:为何会这样?答案几乎就那么一个:「我布鸡稻~」

当然“布鸡稻”啦~ 都说了这是认知上的不足嘛。^__^

认知(Cognition)就是“认识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这包括从这个世界接收讯息,然后把资料储存、运用这些知识,再然后指导我们做决定和执行所做的决定。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对技巧的认识本来不是那么难的一件事,而难的在于学生不了解“自己到底是怎样去吸收去认识”的。对自己认知的认知(Cognition about cognition)、对自己思考的思考(Thinking about thinking)、对自己学习的学习(Learning of learning),称之为【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 大陆翻译为“元认知”)。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对自己认知系统的监控、掌握、调节能力,或者更简单的说:自知之明。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问一个小学生:「你要花多久时间来温习才能考取好成绩?」你就会发现,成绩优良的学生会做出比较准确的估计。我不是说成绩好的学生花的时间长还是短,而是他们对自己所需要的温习时间预算正确,也就是他们对自己的能力较为了解,所以才可以成为优秀生。事实上,优秀生不是必然的,更多时候他们这群人就是掌握了更佳的认知方法,对方法论运用的更得心应手才会成就今天的他们。

换言之,如果任何学生学习了“如何去学习”,常常思考“自己的思考”,认识到“怎样认识的”,那么很逻辑的,他对自己的学习监控力会变得更强,对自己时间观念有着更好的管理,懂得寻找与运用更好的方法,举一反三的可以更加独立去学习更多。

对後設認知,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部分:
1 後設認知知识(Metacognitive knowledge
2 後設認知经验(Metacognitive experience
前者是对自己一般认知能力的认知;后者是对自己认知能力在工作时的认知
前者为一种静态的知识(Offline knowledge)后者是一种动态的知识(Online knowledge

举个例子:
我知道我自己的记忆力很不错(对自己一般认知能力的认知)
但是今天有点儿不舒服迷迷糊糊的(对自己认知能力在工作时的认知);
虽然我平时上课不需要抄写笔记(关于认知系统与工作的认知)
但今天要把老师说的重点全部笔录下来(关于认知系统在工作时是否能应付工作)

就是因为后设认知,所以才能对自己能力的了解很透彻,也能对自己能力可能产生的变化控制得很好,所以在状况出现变化或者遇到不同情况,可以随机应变很快的做出调节行动,而最终目标依旧保持一样,就是学到东西。

有Graphic Design的学生在Typography科目拿很高分,表现很好。但是一个学期过去了,来到包装设计的时候,反而字体运用与排版变成一团糟,老师叹息,学生也很懊恼。这是一种学习迁移的困难。而后设认知对学习迁移的帮助非常之大。学会了后设认知,就可以更加写意更有意义的去学习了。

李佳薇

有一个女孩,名叫李佳薇。她不认识我,而我也是昨晚才认识她。
这个李佳薇,来自我国芙蓉,天生好嗓子,唱起歌来不得了。
然而,本地歌艺界不识货,她找不到属于她的舞台。
后来她到台湾念书,其中一个目的也是希望更接近星光大道,
她觉得,那应该是她可以发挥自己才华的重要平台。
结果,在第七届超级星光大道总冠军赛中她以大热门姿势连拿几个满分(据说这是一个记录),
然后在让评审落泪的情况下夺走冠军宝座。一切仿佛不是意外,但也绝对不是巧合。
这个女孩为了她的梦想而付出的努力很多人或许都没看到,当她出现在报章封面时,
已经是冠军的头衔了。而新闻背后成功路上的点点滴滴,我希望能感受。

经学生介绍,上网听了她的歌,感觉她已经到了大师的阶段,虽然她还很年轻。
说她大师不只是她的天籁之音,也包括了她的谦卑态度与豁达的想法。
她说:「我来这里,就是想要唱歌给大家听,让大家看到我。」多么简单,多么纯朴。

昨晚,我很开心,因为我的认知里头,多了一个概念----李佳薇


2011年1月23日星期日

【武装党卫军】 -- 第三装甲师

武裝党衛军第三裝甲師 “骷髅师”
(3rd SS-Panzer-Division "Totenkopf")

指挥官:艾克(Theodor Eicke
部队徽章:骷髅头
成立时间:1942年
人员总数:21,186人


二战爆发之前,党卫队头子希姆莱已经掌控大权,他多次向希特勒要求扩充新的党卫师。虽然军方百般反对(德国军方原本是国家征兵的唯一合法机构)但是希特勒还是答应了希姆莱。然而,希姆莱在军方的压力及干扰下无法顺利的找到他要的人员来建立新的师级队伍。最后,他把视线焦点放在警察+集中营警卫兵。

我之前说过,党卫军里头的三大分支之一,骷髅队SS Totenkopfverbände)就是专门负责纳粹集中营的警卫与管理。这个单位处事风格和其他党卫军不同,骷髅队成员特别残暴,追崇恐怖的管理手段。原因是他们的领袖艾克Theodor Eicke)曾患过精神病,有暴力倾向。所以艾克特别喜欢招募那些无业汉、穷苦弄人、甚至流氓等等,这些人都喜欢学习艾克的残暴思维。1939年11月,党卫队骷髅师正式成立,也开始接受军训(之前做集中营警卫不需军训)。

由于它的成员来源以及缺乏军人纪律素质,所以军方很瞧不起骷髅师。在军方眼中,骷髅是根本不算是作战部队,它不过是一群流氓或无赖,充其量只能担任后备军。由于一直无法取得应有的武器,最后希特勒亲自下令军方提供火炮武器给骷髅队。初期的骷髅师没什么战斗经验,却无比的残暴,而且很喜欢屠杀有色人种的战俘,这令他们在战场上无法获得敌人甚至同僚的尊重。有一次在对应英国军队的攻击时,面对70多辆的马蒂尔达坦克竟有骷髅师士兵怯战逃亡,这件事成为了整个党卫军的耻辱。

巴巴罗萨计划中,骷髅师被安排在第四装甲群,任务就是进攻列宁格勒(Leningrad)。骷髅师在这场战役中死伤惨重,尤其是冬季的包围战,骷髅师经过惨烈的战斗才能成功突围,但是已经造成80%的士兵阵亡。1942年骷髅师正式改名为武裝党衛军第三裝甲師 “骷髅师”艾克的指挥官职位只担任到1943年,因为他在一次的袭击中所乘搭的飞机被俄军击落身亡。在二战末期,骷髅师几乎把活动集中在东线战场,和苏联红军斗个你死我活。1944年正月,骷髅师和大德意志师联手投入一场激烈的战斗,解救5万多名被包围的德军,骷髅师一路杀进科尔森(Korsun)并成功把德军救离那里。

进入1945年,苏联大反攻,德国危在旦夕。骷髅师和其他党卫军/国防军边打边撤,士气再强也得面对后援不足,武器人员皆不足的难题。而苏联红军则士气高昂的不断逼向德国国境。三月之后,德国的攻势不再有了,骷髅师也不断地往西面撤军逃难,最后向美军投降,结束了第三裝甲師“骷髅师”的生命。












































【武装党卫军】 -- 第二装甲师

 武裝党衛军第二裝甲師 “帝国师”
(2nd SS-Panzer-Division "Das Reich")

指挥官:保罗豪舍(Paul Hausser
部队徽章:狼钩(一种捕狼的工具,日耳曼符号
成立时间:1941年1月
人员总数:20,184人


党卫军组织非常庞大,1940年,其中一个分支----武装党卫军Waffen-Schutzstaffel或简称Waffen-SS)正式被希特勒命名。这个武装分支很猛很把炮,共有39个师级队伍,总人员超过一百万人。

作为三大王牌之一的帝国师,其实是最早成为师级规模的队伍,但是在希特勒的得意“保镖队”---LAH由团扩编为师的时候,帝国师不得不委屈的居于老二地位。老实说,帝国师是所有武裝党卫军师团中获得最多勋章的队伍,所以有人说它的表现比亲卫师(LSSAH)更威水。帝国师的前身为德意志旗队SS-Standarte "Deutschland"),是一支党卫军特别机动部队(SS-Verfügungstruppe或简称SS-VT)。当时还叫德意志旗队的帝国师曾经参与波兰战役、荷兰战役和比利时战役,表现都非常突出。之后在对法国的战争中德意志旗队被安排往马其诺防线佯攻,让法军的军力被牵制在那里。法国战役后,德意志旗队更名为德意志师,但是为了不与原本的德国陆军模范部队“大德意志团”产生混淆,就再度改名为“帝国师”Reich)。

在1941年巴尔干之役中,帝国师为先锋部队,负责从保加利亚南面朝向西边的贝尔格莱德(前南斯拉夫首都)进攻。进攻队伍还包括了国防军的大德意志团(Grossdeutschland Regiment)。因为改名事件,帝国师与大德意志团已经不咬弦,不断暗中较量。当他们抵达阿里布纳尔(Alibunar)时,刚好遇上大雨,道路积水满地泥泞,造成行军速度缓慢下来。由于大雨的延误,帝国师与大德意志团只能在多瑙河畔等待上级的指示。

但是,帝国师的一位摩托车侦查连连长,克林根伯格Fritz Klingenberg)却大胆的带领了几十名手下,偷偷地驾着橡皮筏渡过多瑙河,潜进了贝尔格莱德。入城之后,他发现贝尔格莱德的防空十分贫乏。这位聪明的突击中队领袖和手下策划了一场突击行动,生擒了市长。他们要求市长宣布投降,不然他们将召来德国空军轰炸贝尔格莱德。但是,克林根伯格根本不知道,他们的无线电已经毁坏无法使用,而且才有十多位手下罢了。市长就这样懵懂的宣布投降。几个小时过去,第十装甲师开进了贝尔格莱德,当他们发现,整个城市原来已经被一个帝国师连长带着十多位手下占领,大家都当场愣住了。

帝国师军力强大且勇猛迅捷,但是也因为这样帝国师部队很傲慢,常常和国防军发生冲突。在巴巴罗萨计划中,帝国师被重用,是攻占莫斯科的先锋部队,眼看就可以拿下俄罗斯首府,但人算不如天算,严寒的冬季救了莫斯科,帝国师在遭遇重大损失下撤退。帝国师也在这个时候再度改名,从“Reich”换成“Das Reich”。1942年11月帝国师升级为装甲掷弹师SS-Panzergrenadier-Division),但是在一年后又打回原形。

1944年6月6日盟军诺曼第登陆反攻欧洲序幕,但帝国师却远在东线。匆匆的赶过来已经是7月多了,长途跋涉让帝国师威力减弱,加上美军厉害的布莱德雷将军发动的眼镜蛇行动,一轮惨烈的交战过后,帝国师挡不住美军猛烈的炮兵和航空兵火力而败阵,战役结束之时,帝国师仅剩下450人和15辆坦克。重新整顿的帝国师虽然之后又参与了突出部之役,还是战败。最后,在匈牙利的末日战役就成了帝国师的真正末日;1945年希特勒发动最后攻势---春醒行动Operation Spring Awakening),但是苏联红军却以压倒性的优势把春醒行动粉碎,帝国师一路溃逃向西边,终于向美军投降。

二战期间,党卫军曾大量屠杀俄罗斯军民,所以和俄罗斯的仇恨很大。战争末期,当德国知道大势已去,党卫军都尽量避免落入红军手里。他们宁可向他们瞧不起的美军投降,也不愿成为苏联的战俘。












































2011年1月22日星期六

【武装党卫军】 -- 第一装甲师

武裝党衛军第一裝甲師 “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装甲师”
(1st SS-Panzer-Division "Leibstandarte Adolf Hitler")

指挥官:迪特里希(Josef "Sepp" Dietrich)
部队徽章:钥匙(指挥官的德文名字意思为钥匙
成立时间:1941年
人员总数:20,844人

作为党卫军的第一支成师队伍,第一装甲师也是SS最著名最卓越最精锐的部队。
虽然说武装党卫军第一装甲师的成师时间在1941年,但是远在1923年希特勒就以保镖团的名誉成立了一支大约120人的特别近身侍卫队。为了区别冲锋队员所穿着的褐色军服,这批近身侍卫穿上黑色制服,帽徽上还绣着骷髏頭圖案。(其实黑色的制服属于常规党卫军)

1933年这支近身侍卫队伍在慕尼黑暴动10周年纪念会上被希特勒改名为“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LAH),全權負責守衛帝國總理府、柏林的3個機場、各政府部門(包括親衛隊總部)和希姆萊的私人住所。

1934年12月,LAH已经发展成团级规模。
1940年8月,警衛隊已扩编至旅级规模。
1941年6月,这支队伍的军力已经升到师级。1941年尾,正式改名为第一装甲师。

第一装甲师 “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装甲师”是一支非常善战且很残暴凶狠的队伍,前后一共参与纳粹德国无数次的军事行动,包括了:波兰闪击战、法国战役、攻打希腊、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诺曼第、亚耳丁战役、末日战役等等,只可惜无法参与巴巴罗萨计划。

在德国闪击波兰时,这支武装党卫军只不过是团级规模,被编配在德国陆军南方集团军的指挥下,属于机动化步兵团。由于党卫军采取的战斗手法非常激烈(全攻型),所以引发的伤亡率也很高,虽然如此,依然无法阻止更多的热血青年加入党卫军,他们都以能为元首卖命效劳为荣。武裝党衛军第一装甲师的确勇猛善战无比,而且手段越来越凶残。在东线战场上,有一回,为何替六名被俄罗斯军队杀害的同伴复仇,第一装甲师竟然在1942年4月展开的一场战役中,三天内屠杀了4000多名俄军战俘!

武裝党衛军第一裝甲師的指挥官迪特里希曾经是希特勒的司机,很受希特勒的宠爱。连带他领导的第一裝甲師也受到元首的高度重视。到了库尔斯克大会战之时,第一裝甲師成了德国重要的战斗力标志,是王牌中的王牌。也这样这个装甲师装备了很多新颖且威力强大的武器,比如五号豹式坦克和六号虎一式坦克。然而德国军力再强大也终有遇到克星的时候,在诺曼第战役中,第一裝甲師和第七军率命反击美军的眼镜蛇行动,眼看就要取得胜利,谁知道英国皇家空军(RAF)派出第245分队的台风战机(Hawker Typhoon)把第一裝甲師的坦克轰得七零八落。迪特里希向希特勒请求撤军,但是那时的希特勒已经接近疯狂,一口拒绝。在不得后撤的情况下,第一裝甲師几乎全军覆没,除了一个营的坦克逃出生天,其余的全数被歼灭。

自从诺曼第之后,第一裝甲師的军力与战斗力不断下滑,军中的精英所剩无几,新入伍的都是一些杂牌军,所以就算之后虎王坦克被增配进第一裝甲師,整体战斗力都已经大不如前了。1945年在匈牙利的末日战役,仗还没打完,就传来了希特勒自杀的消息。第一裝甲師最终避开俄军的追杀而向美军投降,结束了武裝党衛军第一裝甲師看似辉煌然而血迹斑斑的短暂战斗史。

我不会写精彩的战争故事,但是每次读党卫军的战史,都有一种很想和朋友分享的冲动。在政治上,他们都是被人利用的一群,在军事上他们无法和正规军人一样严守军纪,但是在战斗思想上,他们绝对可以称得上百分百的勇士。








2011年1月20日星期四

思 ● 哲

























哲学是什么?这问题可以连哲学家也难以回答。而答案一定要理性的吗?

忘了是谁,引用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Novalis)的名句:
哲学,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家园” 来描述哲学。
这是我在十五岁刚刚开始接触哲学时,就碰上的这么一句“晦涩”开场白。

我之后都喜欢用这句话来捉弄那些问我何谓哲学的朋友,即使,
我当时依然领悟不着那名句背后的真正含义......

时光荏苒,眨眼和哲学走过了25个春秋,面对着这么一位旧雨,
无法说得上非常熟悉,情况是认识了一些,却也还陌生一些。
回想起当年令我愤慨进而誓言要搞清楚什么是哲学的那句精华,
如今总算有了一点点的感悟......

我差不多半生游子命,十三岁离乡背井,比很多人更早了解何谓乡愁,
不敢说自己是漂泊流浪,但远离家园看不到父母是真的让人不好受,
尤其在一个人静下来缅怀时更是感触良多,理由无他 --

那是我最初出发的地方,那里有抚育我成长的亲人,那是一种情意结;
把你的心肝,和那片土地溪水扭成了一个结。

然而,那个故乡与家园很清晰,不必“寻找”。
那么,哲学要寻找的是什么“家园”?

在宝石岛的夜晚,望着满天星斗,牵动着思绪,也指引方向,
所有的感慨油然而生。对着穹苍,突然感觉自己的渺小,生命的短暂。

人生于世,处在天与地之间;知天地而后修身,
哲学里头就天(本体论)地(宇宙学)的探索,
目的在于成就一个人;作为人,要安身立命,要安和乐利。

哲学本来就不提供答案,它只综合了几千年来人类因探知爱智而产生的想法,
一代一代的,不断顿促你去寻找你本身的答案。

通过哲学,我踏上了认识论这筏,再投身于浩瀚的形而上海洋,
望着满天的星芒,我已经感觉到心中涌现的另一股乡愁......

【武装党卫军】 -- 简介

在二战期间,如果说到设备最精良,训练最有素,表现最英勇,精神最专业的军队非德军莫属,
相信喜欢军事的朋友都没什么异议。但是纳粹党的恶名昭彰,集中营的阴森恐怖,希特勒的残暴不仁
也一样的让德军成为“坏人”的代表,尤其是美制电影,总是把德军形容为恶魔禽兽,
连鲁格斯执导的星球大战,也把最坏的黑武士依照德军的特征来设计。但是,二战后直到今天,
我们却不断看到自由的网络世界有崇敬二战德军的网站、论坛、博客等等,
尤其是华人世界(台湾、大陆、香港)有更多的二战德军粉丝。这是怎么一回事?


我必须声明,我在此的用意不是要道德批判二战德军的行为,而是把德军复杂的编制系统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让许多摸不着头脑的朋友不再误会或者疑惑到底谁才是德军。“谁才是德军?不是德国军人就是德军吗?”
这的确有点令人纳闷,如果根据军队军人的严格定义,德军因该是德国正规军队。
而讽刺的是,搞到街头巷尾皆知的“德军”其实并不是德国正规军队,而是一般简称为“SS” 的党卫军;
而偏偏这支以凶狠闻名战绩累累的党卫军,并不是正规军人,而是一支超级庞大的保镖团!!


试想想,这支当初只有数百人的保护纳粹党会议的安全部队,竟然可以渐渐发展为德国元首的侍卫军;
而在希特勒掌握大权的时候,它已经成长至二万五千人(大约一个师的人数),这是多么震撼的事情!
然而,这不是党卫军最巅峰时期的总军力。

纳粹党卫军基本上有三个分支体系:

1 常规党卫队 (Allgemeine SS)

2 武装党卫军 (Waffen SS)

3 骷髅队 (SS Totenkopfverbände



常规党卫队是专门肩负党卫军的行政、警察、管理事务,还必须领导全党同志学习种族理论,
进行思想上的洗脑工作等等。这个分支的特色是身穿黑色的制服,所以很容易辨认。


骷髅队则负责纳粹集中营的警卫与管理,是最血腥残忍的队伍,就连纳粹党里面也有很多干部
不敢苟同他们的恐怖作风。他们最突出的识别就是配戴骷髅头标志。


最后来到武装党卫军,这个人员数量最为庞大的分支在1933年(包豪斯关闭之年
希特勒正式掌权时才成立的。它的前身是希特勒的贴身保镖、亲卫队和政治紧急部队。
这些单位的顶爷不是军方什么将军元帅,而是国家元首,也就是说,这批经过特别训练的“特种部队”,
效忠的对象就是希特勒本人而已!这几个单位过后合并成党卫军特别机动部队
SS-Verfügungstruppe或者简称SS-VT)。1938年,党卫军一共有四个分支的作战队伍:

1 阿道夫希特勒亲卫队 (Leibstandarte-SS "Adolf Hitler"

2 德意志旗队 (SS-Standarte "Deutschland"

3 日耳曼旗队 (SS-Standarte "Germania"

4 元首旗队 (SS-Standarte "Der Führer"

到了1940年,二战正式爆发之后,SS-VT被希特勒命名为:
武装党卫军
Waffen-Schutzstaffel或简称 Waffen-SS)。
武装党卫军一共有卅八个师,组织由上至下一共有一百多万人!
由于希特勒很难相信不是由他一手训练调教的德国军方,所以他把更多的信任、军备、福利都放到武装党卫军,
也让党卫军集万千宠爱在一身,很多新武器或威猛的装备都会先分配给党卫军才轮到德国正规陆军(Heer)。
虽然武装党卫军的上师不是来自军方,但是在作战的时候,党卫军一样的被编进受军方指挥的德军作战部队。
武装党卫军曾经参加过最主要的十二场战役;由于每个队员都以身为党卫军为荣,所以打起仗来特别勇猛;
加上好的装备以及强悍的领导作风,武装党卫军在战斗中抢了正规陆军的风头,
成为备受瞩目的战斗部队,也让许多不知详情的一般人以为武装党卫军就是德国正规军队。


战争爆发初期,就如希特勒不信任军方,德国军方一样的不信任党卫军,
认为这班家伙都是拍希特勒马屁的一群,所以处处为难党卫军,但是渐渐的党卫军的表现也让军方不得不折服,
也这样在中后期战场上并肩作战不分你我了。到了战争末期,武装党卫军的装甲师和
装甲掷弹师已经成为德国作战部队里面最有战斗力的。党卫军由一支小小的保镖团,演变成仪仗队,
再发展成一支装备精良的百万大军。在不算太长的廿年历史中,原本只是纳粹主义狂热份子的早期成员,
被训练成战场上的斗魂。作为纳粹党的精英部队,党卫军只允许体格健壮的纯种日耳曼青年加入
虽然后期有更加爱多的外国志愿军加入武装党卫军)。这批热血青年也同时是一批被洗脑的暴徒,
为了党与元首而干下无数的残暴罪行。


往事如烟,二战已经结束六十五年,当年的年轻小伙子如果今天还在世,都已经是八九十岁高龄的老爷爷了。
走过半个世纪后再看回历史,如果不以道德层面进行批判,而纯粹站在军事角度来解读,
武装党卫军的确是一支军事史上非常突出且值得研究的作战部队。而我也是抱着同样的观点,
来编辑与武装党卫军相关的历史和军事知识,希望大家从更多角度以更中肯的态度来看待这段历史。